课程目标的设定需要平衡社会、学科和学生三个重要取向,综合考虑社会的需求、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以制定出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社会取向的目标强调课程应该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价值取向通常被归纳为“社会本位”,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下,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通常会强调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2、学科取向的目标强调课程应该为学科服务,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这种价值取向通常被归纳为“知识本位”,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完整的学科知识,培养出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
3、学生取向的目标强调课程应该为学生服务,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通常被归纳为“学生本位”,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课程目标相关内容
1、知识方面的目标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是课程的基础,它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以及学科特有的方法和思路等进阶知识。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同时,学科知识还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技能方面的目标包括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基本技能是指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例如阅读、写作、计算、沟通等技能。高级技能则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技能,例如科学实验、工程设计、医学诊断等技能。
3、情感方面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和兴趣,价值观则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所持有的信仰和观念。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需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关注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