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弗洛姆《爱的艺术》有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弗洛姆《爱的艺术》第二章解读

“对分离的体验激发出焦虑,此体验无疑是一切焦虑的总根源。”

      ——弗洛姆《爱的艺术》

  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他们窃食了“知善恶之树”的果实,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后,他们就已脱离了自然动物的和谐,从此真正意义上演变为人。在他们脱胎为人之后,他们方才瞥见自己“一丝不挂,羞耻之心油然而生”。到这里实际上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与相互意识,而一旦有了这些意识,人类就已开始觉察到自身的孤寂与分离。从此相比于动物,理性让人脱离了前人类动物性的和谐,而这样的结果无可避免产生分离,分离变成一个牢笼。人为了挣脱这个牢笼,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寻求与他人、与世界、与自然重新融合为一体,达成一个新的和谐。

    为了驱动这一融合过程,反馈给予人的体验就是无与伦比的愉悦感,以达成一个无我也无她的回归体验。

  思考:人不断的追求回归,达成一个新的和谐,以至于需要无与伦比的愉悦感驱动意义何在?

    人之追求融合,一是求得自身得以持续生存

然而,人的尽头总是死亡

所以二是为战胜时间,超越有限的生命。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切只是为了存在。

  那么存在究竟有何意义,以至于让人类如此痴迷?

拓展: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与空间一样,只不过是另外一个维度。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把人置于比时间更高的维度,以这样的视角,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只毛毛虫,首尾相连,出身连接着死亡。而人的每一个阶段,经历过的所有都处于这只毛毛虫的身体里。

  这样繁衍的意义仅在于填充第四维度——时间上的空洞。

  但是,我们该如何站立于时间以外的更高的维度,时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维度?我们何以或者是否有机会将其填充完整,如果可以完整之后的时间走向何处?

  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又无可避免的遇到一个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死亡与终结呢?

  它们究竟是回归还是只有循环?

  如果是循环,就像是生物界里的动植物,死亡之后分解成分子、原子。这些分子与原子又将成为另外一个或者多个生命的基础,那么我们该如何逃脱这个循环呢?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逃脱?

  因为终结只是一种循环,那么存在已然失去了意义,人类的角色只不过是任时间宰割的载体。

  但是如果终结是一种回归,那么人生之于世的终结意义,还有待还有待发现。而且这个意义在这个维度里,意味着永远无法被发现。我们只可寻求这个维度里的阶段性的意义,这个意义只是——寻求回归。

(以上,皆为国庆假期闲时阅读弗洛姆《爱的艺术》第二章,所产生的思考。尚不能形成系统的体系,还有众多的理论漏洞,有待完善。然而自旦日收假起,杂事繁多不得不停止阅读,专心投入工作。但是后续的思考一定尽快完成。隆重推荐各位读者,亲自阅览弗洛姆《爱的艺术》原著,一定会另你受益匪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