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洛姆《爱的艺术》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在自己的人生中埋下一颗种子,可是后来我发现,如果一直埋种子,不给它施肥浇水,不让它沐浴阳光,它也仅仅只是一颗种子,无法与人言说,更无法长成参天大树。

    爱是一种艺术吗?弗洛姆做了肯定的回答。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爱的内涵:不是爱一个特定的对象。爱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的性格倾向——我通过爱你而爱整个世界。爱的本质是给予自己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同时唤起对方心中同样有生命力的东西。

      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在保守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

      爱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及了解。

关心:“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作是分不开的。”

责任:像对自己负责一样对他人负责。责任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尊重:尊重的前提是超出自己去关心和了解对方。光是超出自己已经是一门艺术。

了解:对人的生命的了解不只是通过思想传导知识,而是通过人唯一可以使用的情感传导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人与人的结合。只有付出爱情,才能为真正的认识打开一扇门户,在爱的结合里,’我’所有的提问都得到了回答。在爱的过程中,‘我’奉献自己,也洞察了对方的言行。于是,‘我’在重新定位中又找到了自己,又发现了自己,同时也发现了‘我们’两个人,发现了人类。

      只有当我能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其本来面目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有可能完成。爱他应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想成为一个懂爱,能爱的人首先自己得是个自由独立的人,这样他才能抛开依赖性和自恋心理,不期待回报而敢于去爱;他还得是个有创造性力量的人,是有生命力的人,这样他才能分享自己的理解感受、快乐悲伤、兴趣,才能感知到对方同样的本质,才能唤起对方同样的生命力;他还需要具有客观认知的能力,弗洛姆说“自恋倾向”是常态,即常人或多或少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认知外部世界,而要获得爱的能力需要克服自恋倾向……

以下为一些摘录:

弗洛姆认为,在人类历史中,我们出于对孤独的恐惧,对群体的渴望而采取过如下手段克服之:

纵欲与群居。具体表现为性交、毒品;在政治中,独裁政体和民主政体实质上都在追求一致性。

“平等”。工业社会里被扭曲的“平等”,追求“一种模式”,把人变成原子,追求标准化,美其名曰“平等”。

人的创造性劳动。“所有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都有必要和他创造的对象融为一体。”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是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

只有当我能够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其本来面目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有可能完成。

在特性上和性机能上都存在着阳性和阴性。男子的特性可以解释为具有洞察力、控制力、积极进取、严守纪律和勇于冒险这些品质;女子的特性——从品质上说——是在创造性的接受、保护、温柔、务实、忍辱负重、母性。

童稚的爱遵循这一原则:“我因被爱而爱。”成熟的爱遵循“我因爱而被爱”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成熟的人不受外部父母形象的影响,而是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观念相反,这种建立不是通过把父母的形象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在他自身对爱的能力基础上建立起母性的良心,在自身理智和判断基础上建立起父性的良心。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

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如果爱仅是一种感情,便没有那种永远互爱的诺言的基础。感情可生亦可灭。

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即来源于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

已领悟的对立双方反映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有领悟能力的心灵的本质。思维如欲达到真正的真实就必须超脱自身。对立是人类精神范畴,它本质上不是实体的一个要素。

人们不会把试图在思维中找到答案当作最终目的。思维只能把我们引向知识,而且是不能予以我们最终答案的知识。思维的世界矛盾重重。能够把握世界的唯一途径最终不在于思维而在于行动——即实践,在于对同一[41]的体验。因而矛盾逻辑导致如下结论:对上帝的爱既不是思维上认识上帝,也不是爱上帝的念头,而是与上帝同一的体验行为。

自恋的对立面是客观,那是一种按其本来面目认识人和事物并能够把客观现象与由于人的主观愿望和畏惧心理而形成的形象区分开来的本领。

客观的思考本领是理智,理智后面的情感态度是谦卑。要客观,要使自己理智,就只有采取谦恭的态度才可能做到,只有在人们从孩子般的对大千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幻梦中清醒过来以后才能做到。

如果我们不对自我的坚持充满信心,我们的自我认同感便会受到冲击,我们便会变得依赖于他人,以他人的赞许为我们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能待人以诚,因为这种人坚信,将来某个时候的他也会与今天一样,因此,他将会像他现在所期望的那样去感知、去行事。自信是我们能够承诺的一个条件,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的本质可以被定义为给人以承诺的能力,信念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与爱有重大关系的是对自爱的信心,对他人产生爱的能力及其可靠性的信心。

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不幸视为只要克服它便会成为强者的一场挑战,而不是视为不应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惩罚,这也都是要有信心和勇气的。

当你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你害怕的是爱(尽管这常是不自觉的)。爱意味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承诺自己,奉献自己,希望我们的爱能激起爱人心中的爱。爱是信心的行为,谁没有信心谁便没有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