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遗嘱的年轻人在担心什么?

数据显示,从2017年起,立遗嘱的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从遗嘱涉及的财产比例中,不同年龄段拥有且关注的财产有些不同。80后最关心的是房产,90、00后最关心的是存款。立遗嘱的年轻人在担心什么?

第1个回答  2022-04-12
说到立遗嘱这个事情,大部分人都想到都是老年人,他们为了提前害怕自己离开人世。将自己的遗产分给自己的子女,也害怕自己的子女会因为遗产争夺的事情,让彼此之间产生矛盾,老人都会未雨绸缪提前的给自己立好遗嘱。 而现在立遗嘱的部分都倾向于年轻人,他们在立遗嘱的时候80后更倾向于交代自己的房产,要将自己的房产留给谁。当年轻人严肃地思考了“生死”,你就会发现,那些遗嘱里藏着的反倒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令人泪目的担忧。 这届年轻人开始立遗嘱了 目前,签署了生前预嘱的有3万人,三分之一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90后不在少数。他们开始考虑死亡,考虑自己身边重要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思想,老一辈对死亡有忌讳心理,而年轻人则已经看透彻了“是命躲不过”,早点立遗嘱还有个交代,他们甚有的一年更新一次遗嘱。 另一方面是,就连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都觉的自己离死亡并不遥远,“有时候人性经不起考验”。 2022年还没过一半,年轻人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世事无常大常包小常”。现在立遗嘱的部分都倾向于年轻人,他们在立遗嘱的时候80后更倾向于交代自己的房产,要将自己的房产留给谁。 90后立遗嘱大部分都规划于自己的资金管理,想要将自己的钱财留给家里的属。00后也开始立遗嘱了,现在的年轻人立遗嘱大部分都是未雨绸缪。 00后立遗嘱给我们现在想想00后认为也不过才20岁左右,对于20岁的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在考虑到自己遗产的问题,也会选择提前立遗嘱。年轻人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看的也非常的开,他们害怕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提前立好遗嘱。 可能对于家人们来说,也能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遗产分配问题,现在的人对于生死的问题看得很通透。 认为自己也不确定能活到哪天,提前立好遗嘱,交代好自己的后事,以免让家人心。年轻人立遗嘱,是我们给这世界留的一段自己想表达的话,以及自己对于个人财产的分配意愿,省得活着的人还要争来争去那么麻烦。提前把自己的财产做好分配,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知道孩子的资产到底有多少,如果一不小心自己先离开,也算是让父母临终能有上的支持和关怀。也有部分年轻人并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也会选择立下遗嘱。他们会将自己的物品作为情感的延续,如的书本、相机照片、手工做的小件用品等,在遗嘱上交代好给与到某人。这也是用一种“相互陪伴”的方式,让大家都会有个念想。
第2个回答  2022-04-12
说到立遗嘱这个事情,大部分人都想到都是老年人,他们为了提前害怕自己离开人世。将自己的遗产分给自己的子女,也害怕自己的子女会因为遗产争夺的事情,让彼此之间产生矛盾,老人都会未雨绸缪提前的给自己立好遗嘱。 而现在立遗嘱的部分都倾向于年轻人,他们在立遗嘱的时候80后更倾向于交代自己的房产,要将自己的房产留给谁。当年轻人严肃地思考了“生死”,你就会发现,那些遗嘱里藏着的反倒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令人泪目的担忧。 这届年轻人开始立遗嘱了 目前,签署了生前预嘱的有3万人,三分之一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90后不在少数。他们开始考虑死亡,考虑自己身边重要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思想,老一辈对死亡有忌讳心理,而年轻人则已经看透彻了“是命躲不过”,早点立遗嘱还有个交代,他们甚有的一年更新一次遗嘱。 另一方面是,就连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都觉的自己离死亡并不遥远,“有时候人性经不起考验”。 2022年还没过一半,年轻人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世事无常大常包小常”。现在立遗嘱的部分都倾向于年轻人,他们在立遗嘱的时候80后更倾向于交代自己的房产,要将自己的房产留给谁。 90后立遗嘱大部分都规划于自己的资金管理,想要将自己的钱财留给家里的属。00后也开始立遗嘱了,现在的年轻人立遗嘱大部分都是未雨绸缪。 00后立遗嘱给我们现在想想00后认为也不过才20岁左右,对于20岁的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在考虑到自己遗产的问题,也会选择提前立遗嘱。年轻人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看的也非常的开,他们害怕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提前立好遗嘱。 可能对于家人们来说,也能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遗产分配问题,现在的人对于生死的问题看得很通透。 认为自己也不确定能活到哪天,提前立好遗嘱,交代好自己的后事,以免让家人心。年轻人立遗嘱,是我们给这世界留的一段自己想表达的话,以及自己对于个人财产的分配意愿,省得活着的人还要争来争去那么麻烦。提前把自己的财产做好分配,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知道孩子的资产到底有多少,如果一不小心自己先离开,也算是让父母临终能有上的支持和关怀。也有部分年轻人并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也会选择立下遗嘱。他们会将自己的物品作为情感的延续,如的书本、相机照片、手工做的小件用品等,在遗嘱上交代好给与到某人。这也是用一种“相互陪伴”的方式,让大家都会有个念想。
第3个回答  2022-04-12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立遗嘱,是因为惧怕死亡吗?从数据上来看,是的。不管是不是年轻人,其实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任何的困难都不是同等量级的。现在的年轻人作息时间、饮食规律并不健康,熬夜通宵吃外卖,已是生活常态。外加快频的生活节奏,较差的居住环境,以及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自我感觉自己并不是太健康。所以每回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有代入式的去想:这会不会是说这自己?自己会不会英年早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共情力的一项心理现象,共情力包括“情绪模仿系统”和“换位思考系统”。另外,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更热衷于上网浏览信息,而媒体常会以类似“年仅 25 岁就 x 癌晚期,这几件事一定不要做!”等标题的吸引,重复且强化了一个概念——癌症离年轻人越来越近。被媒体放大的推动下,观念的形成就来自于重复和强化,以及共情力感受到别人猝死等现象,进而想到自己。它使得我们更加恐惧“死亡”这一件事情。大量关于年轻人立遗嘱的 调查资料显示属于一种情感寄托的行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的未来时间知觉发生改变时,目标的优先次序也会发生改变。当我们觉得未来还有无限长时,我们会把经历放在工作、个人成就、自我价值上;但是当我们觉得未来不长时,我们会把更多时间花在家人、快乐、情感奉献上。因为感觉到自己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过早的立下遗嘱也是为了把情感寄托在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他们更愿意关注与家人、快乐、情感等事情上。有的人会觉得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如果一不小心是自己先离开父母,那以后父母的老了谁来赡养呢?所以提前把自己的财产做好分配,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知道孩子的资产到底有多少,如果一不小心自己先离开,也算是让父母临终能有金钱上的支持和关怀。也有部分年轻人并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也会选择立下遗嘱。他们会将自己的物品作为情感的延续,如最喜欢的书本、相机照片、手工做的小件用品等,在遗嘱上交代好给与到某人。这也是用一种“相互陪伴”的方式,让大家都会有个念想。另外,也有一些人不太敢做的事情、不太敢讲的话、不太敢遇到的人,想做最后有一些交代,也算是对自己情感的释怀。会将最后要表达的话作为遗书的形式,传递给最重要的人。他们都是通过以上种种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来延续自己存在的意义。在未来的日子里,20~30 岁立遗嘱的年轻人并不是什么罕见事件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会用自己安心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人生负责。这也是当下年轻人传达的一种态度:大家要好好的活在当下,也得更加坦然的面对离开和死亡。
第4个回答  2022-04-12
立遗嘱趋向年轻化处理财产态度开明

中华遗嘱库贵州服务中心位于贵阳市鸿通城写字楼,玻璃门脸,宽阔,有人路过会稍稍放缓一下脚步,朝里面瞧上一眼。

24岁女孩娜美(化名)特意从遵义赶来咨询立遗嘱一事。“没生病,没抑郁,人生积极乐观也不‘丧’。”娜美怕人误会,率先开口解释,“都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来’,我觉得既然想到了,就去做,不要等,等着等着,可能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提前做好人生规划的娜美希望把当下存在银行卡里的8万元存款留给父母,“他们是最爱我的人,我也想给父母留下自己的爱。”

29岁的苏言(化名)犹豫半年,最终还是在中华遗嘱库留下了自己的遗嘱:名下的一套房留给母亲,“这是妈妈的养老保障,将来成家,不算夫妻共同财产。”

在大学教书的吴鸿(化名)提出,名下的两套房一套留给孩子,一套留给母亲。

……

像这样的年轻人开始订立遗嘱的现象并非孤例。

随着人们遗嘱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已经提前订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

《白皮书》数据显示,有1004名“8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90后”的增长速度很快:2017年,有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2018年这个数字是123人;2019年,人数为166人;截至2020年底,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90后”人数合计553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遗嘱库最年轻的遗嘱人是17周岁。

根据法律规定,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包括订立遗嘱在内的民事法律行为。

探讨立遗嘱本心 不愿意发生纠纷

年轻人订立遗嘱之所以引发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遗嘱普及率仍然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比于全国法院2017年到2019年一审继承案件收案数117937件、141134件和143580件,其中遗嘱案件分别为6006件、6521件和6872件,立遗嘱比例不足5%。

中华遗嘱库贵州服务中心负责人虞博麟介绍,受传统文化观念和财产分配制度的影响,很多人常常觉得过早谈论遗嘱“不吉利”,尤其是老年人,往往将遗嘱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将注意力集中于遗嘱的生效条件上,觉得这都是“身后事”。因此很少有人积极主动地订立遗嘱。

“另外,过去大家的财富比较少,缺乏相关意识。相比父辈,现在的年轻人所拥有的财富大大增长,也会考虑对自己的财富提前安排,做好分配。”他说。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防止自己发生意外财产旁落他人,避免财产下落不明。

重组家庭的淑华(化名)就想通过早点订立遗嘱,把一些今后可能发生的家庭纷争扼杀于摇篮中。

她有一个小孩,再婚的丈夫也带来一个小孩,两人婚后又生育一个小孩。淑华的忧心在于,她是做生意的,这些年积攒得有些身家,她想把婚前财产留给自己生的第一个孩子,婚后的夫妻共同财产单属自己的那一半,留给婚后生的第二个孩子。

“权利人想把财产指定留给某位独立对象,这是中心现在面临最多的情况之一。”虞博麟告诉记者,订立遗嘱本身是权利人自由意志的体现,权利人通过遗嘱在生前自由决定自己财产的分配安排,法律应该保障这种财产分配的自由。

不过他也提醒:“订立遗嘱是一种法律行为,需要满足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尤其是权利人应当认识到遗嘱的内容和法律效果。”

记者了解到,订立遗嘱的流程不算复杂,通常遗嘱人先到中华遗嘱库设立在当地的分中心进行咨询,如沟通怎么指定遗产继承人等等。确认了相关事宜后,携带相关资产证明(如房产证)再次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登记人员会通过人脸识别、录音录像、精神评估、指纹采集、文档扫描、司法备案等技术手段,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确保订立的遗嘱是真实、合法、有效的。打印出的遗嘱文本,由遗嘱人签字确认,电子版上传至法院,以备将来之需。

虞博麟表示,订立遗嘱要收取一定费用,但是针对贵阳市户籍,名下只有一套房(140平方米以下)的60岁以上老人,免费订立遗嘱(精神评估费用不算)。

立遗嘱有更多选择QQ号、游戏账号也可继承

虞博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门提到,今年《民法典》实施后,众多新的规定也为“90后”“00后”订立遗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很多年轻人担心,如果去世了,他的QQ号、游戏账号里花钱买的装备、熬夜打下的等级,以及支付宝等实名认证的电子钱包等等怎么办?”

虞博麟表示,《民法典》肯定了这些新的财产形式,如第127条规定,公民的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

那么,这些虚拟财产该如何被继承和使用?

“继承关系发生变更后,最重要的是后续的使用问题,这需要平台方的配合,出台相关的使用规则。当然,这些在现实中仍然有待实践检验。”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实施也让遗嘱的订立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其中,“录像遗嘱”就是《民法典》确认的新的遗嘱形式。

据了解,过去的《继承法》仅规定了录音遗嘱,而未规定录像遗嘱。但无论从证明力、可信度还是实用性来看,录像遗嘱均高于录音遗嘱,《民法典》承认录像遗嘱,弥补了当时立法的时代局限。
第5个回答  2022-04-12

订立遗嘱,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焦虑。

年轻群体对生命和家庭有更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前置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结果。年轻人开始思考,并加强了自己的风险意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未雨绸缪,把自己的生命健康问题与财产继承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物质财富,通过遗嘱这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形式来“操作”,也未尝不可。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曾说:“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当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