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城市的工作岗位有哪些

如题所述

12月5日,就是国际志愿者日这天,好多个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先后不约而同地去了一个受助单位做志愿者服务,去做好事,由于不间断地接待这些志愿者,该单位有了一些怨言。媒体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做了一些负面的报道,从而给志愿者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针对这个现状,作为志愿者的我们应当如何协调与媒体的关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事件本质上是一个公共关系危机问题,而如何解决志愿者工作面临的这样一个处境,则应该从内和外两个方面去思考解决。其中,内就是指如何完善志愿者工作本身,对外就是对公众心里已经形成的负面影响如何去想办法消除。

首先,谈如何志愿者工作的完善。从这个虚拟事件上,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不仅仅是志愿者服务工作,好多类似给他人帮助的活动背后都有这么一个误区,就是我做了好事你必须得感恩,在我给你免费服务的时候,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笑脸接受。我觉得这样其实有点不妥当。举个例子,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往往会在我们耳边不断地说,孩子,为了你我们吃了多少多少的苦啊。言下之意好像就是,等你哪天有能力了你必须得回报。这个现象在中国很普遍,因为中国历来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小时候,我们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也许会迷途知返,会好好学习,但长大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后,再听这句话,会觉得这里面的逻辑好像有点问题,难道说父母当年为我的付出就是要我的报答么?这好像有点割裂亲情的存在。现在每次我听我妈说这话的时候,虽然我仍恭敬得在听,可我心里面总会偷偷地发誓:以后等我有了小孩,我肯定不会说这些话,因为我为他们付出是自愿的。回过头来说志愿者服务,道理也是一样的,我觉得既然咱们去服务了,就得考虑他们的感受,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我们不要一相情愿地认为他们肯定需要帮助,也不要说服务了就一定要人家感谢。做是咱们的事,谢是他们的事,我觉得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这个虚拟事件我觉得也暴露了志愿者工作组织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说明各个志愿者服务小组是各自为政,各事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统一的协调机制。同时志愿者组织活动,事前也没有跟服务单位预先沟通。我觉得不管这个事件现实中有没有发生过,都给咱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加强志愿者工作的统一领导,同时各个志愿者组织也要加强联系、互通有无,避免现实中真出现这样的“撞车”现象。

另外,这个虚拟事件也说明咱们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是不是太单一了,不然大家为什么就只想到去一个地方活动呢?还是说大家只不过是志愿者日才组织个活动,就像学雷锋做好事一样,顺口溜里面说 “三月来,四月走,只因雷锋没户口”,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只会流于形式,而不会真正体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至于说到与媒体的协调沟通,我觉得要消除负面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会是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作为“无冕之王”的新闻媒体现在对于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广,既然媒体报道了,公众心里自然会对志愿者工作产生片面的坏印象,这势必会加大我们志愿者以后工作的难度。但要消除人们对志愿者的戒心,还是得解铃还需系铃人,今后更要密切与媒体的联系,尽可能多地不间断地报道我们志愿者服务的新动向,使公众认识到我们的志愿者服务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的,我们的工作是正面的,是积极向上,让公众逐渐淡化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当然,我们自己必须以此为鉴,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2
很多.帮忙指点行人文明出行.
公园环保的.
指路的.
如果还算上那些去帮孤寡老人的.孤儿院等等的..很多很多.等待你自己去发现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