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善思手抄报的文字

如题所述

好学善思 知行合一
——读叶菠《知行拾贝》有感

叶菠从市科技局局长调到市政协科教文体卫委员会任主任后,把多年来写的论文、随笔及散文结集成书,并在他的母校建校60周年前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叶波在辑录资料及策划、编辑该书过程中,曾与我商议,我也积极参与其事,包括书的定名、书稿编排的体例、以至书稿的总校及印刷等事宜。在出版之前,我曾细细地通校了一遍。书出版后,一直想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来,借春节假日,又慢慢地读了一遍,真是开卷有益,多读一遍又有新的收获。读着《知行拾贝》里面的一篇篇文章,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作者多年来在工作、生活中,在人生经历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拼搏进取、不断总结经验的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作者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回顾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殊深的是,长期以来,叶波重视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从生活中、从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出自己的人生体会,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又把实践上所得的体悟化为文字。正如华南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刘树道教授在该书序中说的:“叶菠校友既不断探索未知,而且尽可能做到知而后行,努力践行知行合一,这就难能可贵了。”
一、重视学习,不断丰富知识,充实人生,应对各种挑战
叶菠在华工读的是理工科,在电白县瓷厂工作达18年之久,也可以说,他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他学识丰富,干一行爱一行并且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得到上级领导及同事们的肯定和好评。我想,这与作者一生重视学习分不开。不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要做到“知”,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作者在“感言感恩篇”里的工作感言,或者跟儿子谈家常,又或者是有关学习的随笔,都把重视学习摆在重要的位置。
本书开篇《科技工作七年感言》,是一篇带有工作总结性质的谈工作感受方面的文章,但其重点在谈学习。提出“终生学习是做好科技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谈学习的重要性,引经据典,以理服人,指出“读书学习是个人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增强本领的根本途径”,“事有所成,必须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须读有所成。”并对“如何学”、“学什么”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在读书学习中要把握好七方面的关系,包括:“忙与闲”、“知与行”、“精与通”、“读与思”、“学与用”、“厚与薄”、“书与友”等关系。在读书学习中要提高七种能力等,都有详尽的解说,让读者深受教育,体会到读书学习的好处。
在《科技工作九年感言》这篇离任发言中,作者也把学习新知识,摆在第一位,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知识的更新,工作的推进,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都源于学习。”因此,要“终身学习,学而不倦。”在谈政府办工作五年有感的《胸怀坦荡工作欢》一文中,也把“要学习感悟”排在做好秘书长工作的第一位,可见作者对学习的重视。在其它多篇文章,就是跟儿子谈职场,拉家常中,也把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倡导读书学习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尤其是要做到心到,讲得非常有道理。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生实践过程的精神财富,树立信心和信仰的不竭动力。”“要通过学习,取群书之精华、集众家之所长,学以致用,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思之有成、决策科学、破壁有方、事业畅顺。”这是作者多年人生工作经历的经验之谈,重视学习知识的金玉良言。
追寻作者的人生经历,不论是在电白瓷厂,在茂名市经委,还是在市政府办和市科技局,伴随着作者不断成长、不断升迁的,是对学习知识的孜孜不倦,不懈追求。作者把自己的人生体悟,重视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充实自己,以应对工作的挑战,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这些经验之谈,对读者来说,如能细细品味,并吸取作者的成功之道,是大有裨益的。
二、勤于思考,做到多动脑筋,把实践中的感悟化为经验性的成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做好工作,走好人生路的前提,但仅有学习还不够,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叶波比较重视在工作中、学习中常常思考,常常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成功之道,把在工作实践中、调研中得到的感悟化为文字,让读者分享其成果。
善于思考,是《知得拾贝》一书的最大特色之一,也可以说,这本书收录的论文、随笔、感言,都是作者思考的结果,处处彰显着思辨的光芒。在《职业素质培养要点》一文中提出“思路决定出路”,“小心用脑,不用烦恼;凡事小心,处处安心。”“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深入思考。”这都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作者在工作中,时时注意思考问题,注重总结经验,其《科技工作七年感言》、《科技工作九年感言》,就是在工作中某一阶段思考的结果。在七年感言中,除了重点谈学习之外,还着重总结了如何做好科技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每一点都具真知灼见,都是在工作中不断思考的智慧结晶。在离任科技局的九年感言中,更是总结出了九年工作的九点体会,把学习知识、把握机遇、勇于实践、解决问题、建立机制等进行了一番总结,作为离任讲话,既语重心长又充满睿智和希望,可见作者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知行拾贝》的下篇“学习研究篇”,收入了作者多年来撰写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都在公开刊物发表过,或作为参阅件送领导决策所用。这些理论文章,都能紧贴实际,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密切结合,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如《关于加快建设茂名世界级石化基地的思考》、《让科技创新在滨海新区建设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眼界开阔,论证严密,站得高、看得远,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茂名建设滨海新区、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的做法及设想。又如,《茂名市科技自主创新的现状、特点和思路》、《茂名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再造茂名高岭土的新优势》等调研文章,就茂名市的科技创新工作,茂名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开发利用茂名的高岭土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来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紧贴茂名本地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获到第一手材料,再经过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每一篇文章,都有独到之处。这是作者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的具体体现。更是正确处理好“知”和“行”的关系,既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能够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出真知,很好地做到“知行合一”。把在工作实践中的感悟,很好地总结出来,写成经验性的文章,让读者分享其研究成果,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三、常怀感恩,在人生中处处充满感恩之情,努力走好人生路
《知行拾贝》作为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文集,或者作为一本作者的随笔集,里面充满着思辨的哲理。在了解作者人生成功经历的同时,也从中学习到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人生。尤其是在探寻作者何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不断追求和探索,并做到廉洁从政。在追寻作者思想根源时,在阅读中体悟到作者对党、对社会、对师长、对朋友及父母亲人的那种深厚情谊,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常怀感恩之心,读来令人感动。
《工作路上遇“伯乐”》是一篇怀旧之作,更是一篇感恩之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在电白县瓷厂的工作经历,到华工读书的经历,从瓷厂调到市经委,以及后来一步步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科技局局长,感念一路走来,对自己帮助、关心支持的领导和朋友。作者深情地说:“回想走过的工作路,我有幸遇到很多一直关心支持和悉心培养我的‘伯乐们’,我认为:是曾经培养引导和提携你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的‘贵人’,是‘伯乐’,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要做到常怀感恩之心,常感知遇之恩,常享知足之福。”正是因为有一种感恩之心,让作者时刻都充满着工作热情,去努力工作。他在《重游黄花岗烈士陵园有感》一文中,怀念先烈,感念今天的幸福生活。“到此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它会激励我们的意志、启迪人生、树立信念、培育理想、提进精神、自强不息。”要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生在福中要知福。”正是有着这样一种感恩之情,作者在人生种种经历中,能够做到修身养性,胸怀坦荡。正如作者说的,“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看得透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走好自己的从政路,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和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
常怀感恩之心,在作者的多篇散文里都有表述。如对母校的深深感激之情,作者在《母校六十华诞随想》、《母校的百步梯》、《三十年后又相聚》等文章中,深情地追忆起师生情、同学情。对母校的深情怀念,体现在一个个行动中,如在离开26年后回母校进修学习,临时联系当年的任课老师吃饭,也来了十多位老师欢聚,让作者由衷地发出了“衷心感谢你,我尊敬的老师!”的感叹。母校的百步梯,当年的一草一木,当年上课的情境,当年老师的教导,都一一铭记于心。在毕业三十周年聚会写的回忆文章中,更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世界除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外,还有什么感情比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更可贵、更永恒呢?”
作者在回忆少儿时的乐趣时,也充满着对父母,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在《儿时趣事》、《父母大爱无边》、《故乡情》等多篇散文中,借回忆儿时趣事,回忆家乡的亲人,怀念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回忆起少年时,父亲带着作者到茂名求医问药,来回要走一整天,回想到父母的爱,作者写道:“世上的爱有多种多样,唯有父母的对子女的爱是最真诚、最深沉、最笃厚、最炽热、最持久、最无私、最崇高、最伟大。”希望所有人,“有机会我们都应该好好报答恩重如山的父母大爱。”
作者常怀感恩之心,并把感恩之心落实到工作中,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为人处世中,这也是一种“知行合一”。能够在工作中、学习中和人生中,坚持终身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总结人生的经验,指导自己走好人生路,这样,一定会在人生历程中,走得走更好,更完满。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很好地诠释了“好学多思,知行合一,常怀感恩”的人生体验。如果读者在阅读《知行拾贝》时,能从中得到体悟,引起共鸣,有所收获,那也就不费作者的一番心思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