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有什么习俗

有什么节日

1、游神

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2、舞龙

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3、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4、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5、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6
我是肥城人,农村习俗挺多的,但城里不讲究,有个肥桃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16
桃花节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肥城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人们习惯称“过年”,是民间最重视、过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腊月始,人们便赶集上店裁做、购买新衣、筹办年货。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户户打扫庭院房屋,俗称“扫屋”。
  除夕,人们俗称“年除”家家户户再打扫院子、街道、贴对联、年画。年除这天,人们敲锣打鼓,给烈、军属挂光荣匾,贴春联,送年货,扫院子。
  除夕之夜阖家团聚,有的通夜不眠,称“守岁”。近年来,多数家庭以看电视代替守岁。
  年初一,邻里街坊开始拜年。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妇女儿童穿红着绿,热闹非凡。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多在这天上午举行团拜。
  正月十五以前是走亲串友小辈看望长辈的日子。一般初二、初四,拜岳父、岳母。
  元宵节 因有上灯的习俗,俗称灯节。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灯火辉煌。元宵之夜,人们扶老携幼,上街观灯、看演出,到处锣鼓喧天。此为“闹元宵”。1985年始,城区举办花灯展和焰火晚会。是夜,城内花灯似锦,天空礼花缤纷,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鞭炮鼓乐响彻云霄,盛况空前。80年代后,城乡吃“元宵”已比较普遍。
  二月二 俗谓“二月二,龙抬头”,意为从这天起始闻雷声,乞求雨水调和,五谷丰登。
  二月二有食“蝎子爪”的习俗。“蝎子爪”用五香面、盐水腌泡大豆,凉干后用油炒熟,食来香酥可口。有的还互相赠送。吃“蝎子爪”意在不遭虫蝎蛰刺之害。此习至今盛行,用意不再如此。
  清明节 清明这天人们要到自家坟墓地添土、祭奠、烧纸,近年来,一般用献花代替烧纸,以示对祖先悼念。
  机关、学校、群众团体,则多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墓,介绍烈士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月三 传说是“宝山老奶奶的生日”。宝山,位于边院镇兴隆村西。旧时,逢三月初三,附近村民上山磕头进香。建国后,烧香磕头者稀少,当地群众吃水饺,改善生活的习俗至今尚存。
  四月八 旧时,人们赶山会、庙会,烧香、还愿和购置农具准备麦收的日子。市内80年代后期,庙会渐废,近年来,在这天赶会游览者逐渐增多,吃水饺习俗沿袭至今。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五月旦五”。人们素有包饺子、煮鸡蛋、缝制香荷包、门前插艾等习俗。70年代后,缝香荷包者已少见,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吃粽子、煮鸡蛋的习俗至今相传。
  夏至 这天,人们有喝“夏至面”的习俗。以麻汁、大蒜、醋等为佐料的凉面,有降温防暑的作用。
  中秋节 此节是民间传统大节之一,有“八月十五过小年”之说。节前,家家买月饼、水果等,亲友还互赠礼品。外出家人一般都在这天赶回家中欢聚,故又称“团圆节”。节日晚上合家欢聚,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酒肴丰盛。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中秋节过得更加隆重。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传说是释加牟尼成道之日。该日佛寺内诵经,并效法佛祖成道之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以香谷、果实等做粥供佛,谓之“腊八粥”,后渐演变为民间习俗。现今每逢腊月初八,各家早饭多用小米、大米、红枣、绿豆、花生等煮腊八粥,午饭吃水饺。近年来,不少人在腊八用醋腌“腊八蒜”。
  辞灶 腊月二十三,旧俗为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傍晚,将“旧灶王爷年画”从墙上取下,换上新“请”的“灶王”,以糖瓜作供品(糖瓜系用糖稀、芝麻做成),焚香、烧纸,连旧“灶王”一并焚化。家人磕头,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出门在外者或住娘家的媳妇,前一日均须回至家中,不然就被“辞”在外边。建国后,“辞灶”之说渐除。境内有此日开始打扫卫生之俗,房屋、家具、院落,全部彻底打扫、擦拭,俗称“扫屋”。
  新节日
建国后,国际国内一些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日子,经人民政府规定和提倡,逐步成为民间节日。主要有:阳历年(又称“元旦”1月1日)、国际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八一”建军节(8月1日)、老年节(农历九月九日)、教师节(9月10日)和国庆节(10月1日)。
  元旦、“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一般都要升国旗,门口挂彩灯、插彩旗,召开庆祝会,举行文艺晚会,以示纪念和庆祝。干部职工按照国家规定放假,节日加班者,加发工资。农村也多以中午或晚间,吃水饺、备菜肴喝酒,表示祝贺。
  “八一”建军节,党政机关召开拥军大会,或慰问优抚对象;“三八”妇女节,多由妇女团体组织集会庆祝;“五四”青年节,多由青年团体集会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多由学校举行庆祝活动;“七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由各级党组织开展纪念活动;教师节,多由教育部门组织尊师活动;老年节规定较晚,只在市和乡镇开展敬老活动;植树节全市开展植树活动。

肥城丧葬习俗
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 丧
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
沐浴更衣 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移床 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对病人则谓“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扔下我们不管!”直到咽气,谓之“叫魂”。
病人断气后,使其仰卧,颏下塞以棉絮,并将用红纸包好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再将儿子或重孙的头发剪下,和在面里团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里,此谓“打狗饼”、“打狗棒”。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拦阻,必须用棒子驱赶,或用饼塞狗嘴。因饼子有头发,会塞住狗的嗓子,使它无法施威。灵床底下,要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俗称“照尸灯”,防狗猫进入灵堂。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饭,上撒掰碎的碎饽饽,称“倒头饭”,并用秤砣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

一入殓
老人临危,子女为其先洗脚、洗手脸,急速穿戴寿衣,以免气绝后“穿不去”。并在气绝前,将其移至明间,置毡子或席上,以免把魂隔在屋里。气绝后以火纸盖面,白纸盖身,然后烧“倒头纸”,以示“赴阴”。此时家人放声痛哭,为故者修容整装,将尸体移入棺内。若故者为女性,要等娘家人来“验尸”后盖棺。
二跪门
人死后,儿子到本族长辈及外祖母门上磕头,谓“跪门”,以求帮助料理丧事。三议定丧事
长辈们议定丧事,请“总理”总揽丧局。一切事务由“内外柜”办理。 总理请定后,立即商定须报丧的亲戚朋友等,着人写“丧帖”。丧帖要派专人报送。发丧日期不能更改,亲戚必须按期参加丧礼。
四讨服
死者女儿家要最先通知,女儿要哭至娘家“讨服”。
五戴孝
旧时,老人去世,子女披麻戴孝。男穿白布长衫,名曰“孝袍”。戴“孝帽”,麻绳束腰,绳头拖地,曰“拉孝绳”。趿拉着白布覆的鞋,手执缠有白纸条的柳木棍,即“哀杖”。孝子弯腰垂首,以示哀痛。女儿、儿媳穿白“孝衣”,扎白布头巾。未婚女子则戴白布“塔头”。孙子戴白两角帽。父母逝世,子女服孝3年,侄孙服孝1年。服孝期不能穿红着绿。妻亡,夫不戴孝。夫亡,妻服重孝3年。建国后戴孝之俗渐废,多戴黑纱表示对死者哀悼。
六送殡
又称“发丧”、“出殡”,一般在人死后第3日。
1. 点穴
丧前,孝子抱鸡到祖林“点穴”、烧纸、磕头,然后破土挖穴。富裕人家事先请风水先生择墓地,以砖石砌穴。
2守灵
送殡前,孝子男左女右在棺木两旁守灵,邻里亲朋吊唁时,陪同放声嚎哭。亲友吊丧付礼钱,或送青纱、花圈。乡里人付“人情”钱。
3三牲祭
女儿家和其他至亲要办鸡、鱼、肉“三牲祭”。
4开丧
亲朋到齐后开丧,,棺抬起时孝子摔“老盆”,手持哀杖和引魂幡在前面引领棺灵,女眷随棺后。至墓地,葬时子女儿媳等“游坟”。亲朋脱孝衣,礼毕。
5送“盘缠”
当晚,先送“盘缠”,再拜“路祭”
6丧后第3天,子女端供品、酒具到坟地烧纸、祭奠,叫“复三”。之后,“三七”、“五七”、“百日”、“祭日”,亲人均带供品到坟前祭奠。子女为其扎“摇钱
树”、“聚宝盆”、“金童、玉女”等。有钱人家还扎纸“轿”、 “车马”、“阴宅”等。送殡时至墓地在坟前焚烧,以祈故人在阴间不吃苦受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