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童话作者简介

2天

马雅可夫斯基

一、生平和创作
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苏联无产阶级诗歌的奠基人。
马雅可夫斯基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的巴格达吉村,父亲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俄国林务官,对儿子有一定的思想影响。中学时代,马雅可夫斯基受到1905年革命的影响,积极参加了罢课和游行,并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1906年父亲去世后,全家移居莫斯科。在一些具有革命思想的大学生的影响下,马雅可夫斯基于1908年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为党的宣传员。他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曾三次被捕,在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写诗。1910年出狱后,他陷入“进退两难”的矛盾中。他希望写作,自认为已经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只是缺少艺术上的经验。他希望学习,为了学习而中断了党的工作。1911年他进入绘画学校学习,结识未来派文人,接受他们的一些有害影响。1912年与未来派诗人布尔柳克等共同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其中有马雅可夫斯基的《夜》和《早晨》。这些作品和悲剧《符拉基米尔·巴雅可夫斯基》(1912—1913),用无政府主义和虚无王义的未来派所惯用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暴露,对奴役和压迫提出抗议。这些作品的语言晦涩难懂,艺术形象也模糊不清。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后,马雅可夫斯基在革命形势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从反对战争的一般人道主义立场,转向激进民主主义立场。《战争与世界》(1916)一诗,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反人民本质,指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揭露和抗议资产阶级的主题在长诗《穿裤子的云》(1915)中得到了更强烈的体现。诗人在这首长诗的第二版序言中写道:“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这就是四个诗章中的四个口号。”诗人在长诗中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和灾难,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并深信革命行将到来:
在人们短视的眼睛看不见的地方,
由饥馑的人群领头,
1916年,
戴着革命的荆冠来临。
诗人以满腔的热忱,迎接着这场革命的到来:
为你们
我准备挖出心来,
践踏它,
使它变得更大!
我要把血淋淋的心献出,
作为一面旗帜。
马雅可夫斯基自称这首长诗是他早期创作的纲领性作品。
诗人于1915年夏与高尔基第一次会见后,不断得到高尔基多方面的帮助。他在高尔基的影响和鼓舞下,写成了长诗《人》(1916—1917)。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诗人坚决站在工农兵一边,激烈反对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他预言资产阶级必然覆灭:
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
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
综观诗人十月革命前的早期创作,虽曾受到未来派的一定影响,但“马雅可夫斯基对生活和艺术所持的根本观点是与未来主义不相容的,是敌对的”①。诗人本质上站在无产阶级一边。
诗人对十月革命的态度明确而坚定。“参加还是不参加?对我来说,这种问题是没有的。这是我的革命。到斯莫尔尼宫去工作。做了该做的一切。”(《我自己》)在革命斗争激烈进行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积极热情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另一方面也写了许多为革命斗争服务的短诗。
在苏维埃政权下,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十月革命后,他开展了广泛的活动。他参加艺术工作者的会议,组织左翼作家著作的出版;到工人、红军战士和革命青年中间朗诵自己的革命诗篇。当国内外的敌人对刚诞生的工农政权发出疯狂的诅咒和叫嚣的时候,他写了赞美革命的《颂诗》。在《给艺术大军的命令》(1918)中,诗人有力地传述了布尔什维克党对艺术家的希望和要求,号召艺术家们抛掉“老一辈人总是唱不完的那些陈腔滥调”,投入群众斗争的行列,“把钢琴抬向街头”。在《给艺术大军的第二号命令》(1921)中,诗人更高声地号召“反复地唱着罗密欧和朱丽叶咏叹调的营养良好的男中音们”、“躲在画室里依旧涂画着花儿和裸体女人的俄罗斯骄子们”、“陷在韵律的蜘蛛网中的未来主义者们、想象主义者们、阿克梅主义者们”、“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工作者们”,一律抛弃“一切无病呻吟的玩意儿”,走出“象牙之塔”,“创造出新的艺术,用它来拯救共和国脱离污泥。”当帝国主义者武装干涉苏维埃共和国的时候,诗人写了有名的《向左进行曲》(1918),号召人民拿起武器,誓死保卫工农政权,表现了“公社决不能被征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的结尾有力地唱道:
挺起英勇的胸脯前进!
看,无数的旗帜满天飞舞!
谁在那里向右转?
向左!
向左!
向左!
在庆祝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际,马雅可夫斯基写了剧本《宗教滑稽剧》(1918)。这是第一个反映十月革命的剧本,它通过《圣经》中洪水淹没大地的神话传说,揭示了新旧世界斗争的革命内容,热情洋溢地歌颂劳动人民的胜利,因而演出后受到工农兵的热烈欢迎。新旧世界斗争的主题,在长诗《一亿五千万》(1920)中同样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1919年至1922年间,马雅可夫斯基在俄罗斯电讯社(简称“罗斯塔”,后改称“塔斯社”)工作,与画家切列姆内赫共同主持艺术部,出版诗画并茂的政治宣传快报——“罗斯塔之窗”(又称“罗斯塔讽刺之窗”)。这些配有短诗的招贴画,及时地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和革命斗争,对人民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罗斯塔之窗”的基本主题是,揭露、讽刺、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斗争热情。马雅可夫斯基本人指出,“罗斯塔之窗”是“用色彩的斑点和响亮的标语传达出来的最艰苦的三年革命斗争的实录”。(《我发言》)他在极其困难的工作条件下为“罗斯塔之窗”贡献出全部才能和力量,“罗斯塔之窗”大约一共出版了1600幅招贴画,十分之九的诗都是马雅可夫斯基写的(1929年诗人将它们汇成《森严的笑》),大约有500幅画是他画的。这些街头诗写得短小精悍,泼辣有力,易为群众所接受,如其中的一首这样写道:
协约国的武器——金钱。
白匪军的武器——谎言。
孟什维克的武器——暗藏的刀子。
真理,
大睁着双眼,
再加上长枪——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武器。
“罗斯塔之窗”的战斗精神和独创的艺术风格,为苏联艺术家们所继承,在卫国战争时期同样发挥过很大的作用。“罗斯塔之窗”的工作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和创作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工作,使他深入理解十月革命的实质和列宁主义的伟大意义,并使他进一步接近人民群众,懂得未来派杜撰语汇的危害性。这是诗人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方向前进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诗人曾于1923年参加“列夫”文学团体,但不久即退出了该团体。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上资产阶级分子蠢蠢欲动,一些机会主义分子把持了政府机关的某些部门。马雅可夫斯基写了一系列讽刺诗,与这些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残余势力和官僚主义者作斗争。讽刺诗《开会迷》(1922)成功地嘲笑了沉湎于会议和文牍主义中的官僚主义者和事务主义者,受到了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说:“我不是他的诗才的崇拜者,诚然我完全承认自己在这方面是个外行。但是我很久没有感到这样愉快了,这是从政治和行政的角度来说的。……诗写得怎样,我不知道,然而在政治方面,我敢担保这是完全正确的。”①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积极参加了各种文化建设工作:出版杂志,为报刊写稿,参加各种文艺辩论会,从事诗歌、戏剧创作。从1923年起,他为国营企业写广告诗(他本人称它为“业务鼓动诗”),帮助国营商业与私商进行斗争,表现诗人关心国家建设的高度热情。
1925年发表了长诗《列宁》。这是诗人本时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丰碑。长诗《列宁》标志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诗人创作中的彻底胜利,因而这部长诗被称为诗歌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20年代后半期,马雅可夫斯基在国内外旅行,生活接触面日益扩大。随着诗人世界观和创作经验日臻成熟,现实生活在他的“诗的风暴”中也得到日益广泛而深刻的体现。对社会主义胜利和新人的歌颂,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明”的揭露和讽刺,决定了诗人后期创作的丰富多采。他写了短诗、标语诗、讽刺诗、长诗、喜剧、电影剧本、儿童读物等,可以说这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期。这时期诗人的创作具有下列的特点:思想开阔,笔锋纵横,感情豪放,挥洒自如,构思新颖,丰富多采。
马雅可夫斯基前后九次出国,在国外旅行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写了大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诗篇。《巴黎女人》(1928)描写巴黎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梅毒》(1926)揭露美国的腐朽生活方式和“殖民政策”;《我证明》(1926)怒斥美国殖民主义者的残暴。
马雅可夫斯基对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始终十分关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成了他的诗歌主题之一。在《滚出中国》(1924)一诗中,诗人强烈抗议帝国主义者瓜分中国的阴谋;在《莫斯科的中国》(1926)一诗中,诗人对中国人民必将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不疑;在《最好的诗》(1927)中,诗人欢呼上海工人起义的胜利;在《致中国的照会》(1929)中,诗人表达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甚至在长诗《列宁》中,也写到中国劳动人民与苏联人民一起哀悼革命导师的逝世。这些诗篇表明,马雅可夫斯基同时还是一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
著名的抒情诗《苏联护照》(1929),表现出诗人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无比自豪的感情。这首诗描写外国边境上一个官吏检查护照的情形。这个官吏接到美国和英国人的护照,点头哈腰,献媚微笑;接过一些小国家的公民的护照,则表示出一种不值一瞥、十分藐视的神情;而接过诗人的苏联护照,就像接过一个刺猬和一枚炸弹,托着一条两米长的响尾蛇,惧怕得要死。诗人无限自豪地高声宣布:
看吧,
羡慕吧,
我是
苏联的
公民。
马雅可夫斯基在20年代后半期还发表了一系列鼓舞青年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诗歌,号召青年努力学习和工作,努力锻炼身体,随时准备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其中较著名的有《世界青年节》、《书呆子还是建设者》、《国防进行曲》、《给奈特同志》等篇。此外,马雅可夫斯基在这几年还写了剧本《臭虫》(1929)、《澡堂》(1930)、《给孩子们的诗》和许多讽刺诗。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歌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诗《好!》。
《好!》(1927)是诗人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写的一部英雄史诗,是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长诗不仅总结了过去十年的成就和历史经验,还展望共产主义未来的光明远景。长诗共19章,前七章表现十月革命的主题,以下的诗章表现社会主义祖国的主题,描写苏维埃国家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章可称为序诗,说明这部史诗兼有叙事和抒情的性质;第二章至第八章,描写苏维埃国家在烽火中诞生;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表现共和国的巩固和成长,直到国内战争胜利结束;最后三章以充满激情和扣人心弦的抒情诗句,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的未来。
长诗《好!》的艺术风格,是兼有史诗和抒情诗的特点。大量的历史事件和自传因素结合在一起,平静的铺叙和强烈的抒情结合在一起。诗人在最后几章中高度概括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表现人民的革命热情;抒情主人公“我”,代表着全体人民。“好呵!”“真好!”的反复回环,使长诗充满明朗的情绪和铿锵的节奏。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艺术效果。长诗的韵律和语言,随着情节和形象的变化而呈现出丰富的色彩。长诗《好!》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达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堪为无产阶级诗歌的范本。
马雅可夫斯基还对诗人及诗歌的社会作用问题发表过不少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应该成为无产阶级手中的有力武器。“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帜”(《人民演员先生》,1927);“今天诗人的作品——是抚爱和口号,是刺刀和皮鞭。”(《和财务检查员谈诗》,1926)他号召诗人们应毫无保留地把“韵脚、主题、低音和高音”都献给无产阶级,“给公社的建筑上堆起砖石”;还主张按照“公社的尺度来衡量诗的等级”,因为这是“最高的高度”、“最深的深度”(《论无产阶级诗人们》,1926)。他认为诗人们要履行自己的光荣的社会使命,就应当不遗余力地提高诗歌创作的质量,像镭的开采一样,推敲、锤炼自己的诗句。“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的劳动。为了把一个字用得恰当,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和财务检查员谈诗》)他还认为诗人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会“从朦胧的火星中吹出明亮的知识”。
1930年2月1日,“革命艺术战线”为诗人举办“马雅可夫斯基写作二十年展览会”)诗人在展览会上朗诵了长诗《放开嗓子唱》的序曲,震动了所有到会的人。《放开嗓子唱》(1930)是诗人一生创作道路的总结,同时又是诗人的美学宣言。诗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否定了“在墙下弹曼陀铃”的“贵族花园的诗艺”。他自称“我是一个清洁夫和运水夫,为革命所动员和号召来的”,“一直到诗集的最后一页,我都献给你,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他唾弃那“千斤重的铜像”和“滑润的大理石像”,而把为无产阶级写作看作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最高的光荣。他宣称:“我要像举起布尔什维克党证那样,高举我一百本党的诗集。”
马雅可夫斯基于1930年4月14日逝世。诗人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他一生的创作,是艺术为革命服务的光辉范例。他是列宁提出的文学党性原则的忠实的实践者。法捷耶夫曾写道:“马雅可夫斯基是作家和诗人中唯一的一个能以自己的笔锋赶上革命的速度,赶上革命的转折点的人。当你一卷一卷地阅读他的作品时,你就好像又重新经历着革命的一切阶段,……甚至他没有活到的那个时代,也在他的诗中活活欲现。”
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是“进攻的阶级”手中的有力武器,是无产阶级的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把无产阶级革命,把共产党及其领袖的活动成功地引进了诗歌的领域,还在于他扩大了表现社会主题的艺术体裁和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语汇。诗人创造的阶梯式诗行的形式,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列宁》
在创作长诗《列宁》之前,诗人曾写过不少献给革命导师列宁的诗,如《符拉基米尔·伊里奇》(1920)、《我们不相信》(1923)、《共青团之歌》(1924)等,正确表现了领袖和人民的关系以及领袖在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列宁逝世后,诗人在总结自己的和同代作家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列宁的著作和同代人的回忆录,经过半年的紧张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部杰出的新作。长诗的发表,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反对托洛茨基机会主义分子的斗争,对于宣传和捍卫列宁主义及其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受到了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诗人在塑造列宁的形象时,站在共产主义党性立场,把领袖的生平和革命活动,与世界革命运动史和俄国人民解放斗争史联系在一起,从而鲜明而生动地体现出列宁和党、列宁和人民的一致性的主题思想。
长诗《列宁》包括序诗和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叙述二百多年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和国际革命运动史,指出工人阶级及其斗争诞生了列宁,说明列宁主义在世界革命运动中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列宁主义的产生具有国际意义:
共产主义的
怪影
在欧洲游荡着
他走开了,
可是又在遥远的地方出现……
正因为这样,
在西姆比尔斯克的偏僻地方,
才诞生了
一个普通的孩子
列宁。
长诗第二部分描写列宁和党所领导的人民的革命斗争,指出列宁的历史作用。着重描写列宁如何体现了历史的意志,引导人民走向胜利。长诗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表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活动,突出革命领袖、革命导师的原则性和历史预见性。长诗从列宁少年时代的誓言(“我们一定会胜利,但是我们要走另外的路”)开始,描写列宁和阶级一起成长的过程。诗人在长诗中特别强调列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和党的血肉联系,指出列宁在历史上的个人作用正在于他体现了阶级的意志,为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并领导人民一步步走近革命目的地:
蒙昧的阶级
碰到了
列宁,
由于列宁的启示
走向光明,
得到了
群众的力量
和思想,
列宁
也跟阶级
一同成长。
诗人写出了“新群众的新领袖”的伟大而平凡的特质,同时也异常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列宁和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党和列宁——
一对双生弟兄,——
在母亲——历史——看来
谁个更为可贵?
我们说——列宁,
我们是在指着——
党,
我们说——
党,
我们是在指着——
列宁。
诗人还通过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英明领袖的表现,突出列宁在革命运动转折时期的舵手作用:
我们的船要翻了
……
右舷上
载着
一万万农民。
敌人高兴得
号叫,狂笑,
但是
只有伊里奇才能这样——
他猛然
扭转了
舵轮,
一下子
转了二十度。
马上风平浪静,
甚至让人感到惊奇;
农民们
向码头
运来了粮食。
列宁不仅是苏联人民的领袖,而且也是世界各民族人民的领袖:
所有的国家都站起来了,
一个接着一个——
伊里奇的手
正确地指示着
各民族的人民——
黑的、
白的、
有色的——
都站到
共产国际的旗帜下。
长诗第三部分描写革命领袖逝世后,全世界劳动人民和苏联人民一起哀悼列宁的逝世,化悲痛为力量,更紧密地团结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下,表达继承列宁遗志的决心,从而显示出列宁主义及其事业的不朽。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领袖的逝世乃是“百年不遇的不幸”,但“伊里奇的逝世也成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的组织力量”:红场上“四十万热情的工人给列宁献上了第一个党的花圈”,“活着的列宁”又发出投入“最后的斗争”的号召。
长诗《列宁》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诗人站在共产主义党性的立场,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列宁、人民、党这三条线索,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列宁的光辉形象。长诗对列宁极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作了艺术概括,通过火焰般的诗句和战鼓般的节奏,热烈歌颂列宁和列宁主义,歌颂列宁缔造的党,歌颂革命群众运动,歌颂革命领袖和劳动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成为无产阶级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1
马雅可夫斯基——二十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歌手。
马雅可夫斯基一八九三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林务官的家庭,一九○六年随全家迁居莫斯科。一九○八年初,加入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一九○八——一九○九年间,三次被捕。出狱后,他开始诗创作的生涯。这时期正是俄国革命形势急剧发展的时期。革命形势造就了革命诗人。可以看出,马雅可夫斯基还在少年时期即为革命所吸引,所培育,社会主义思想很早就在少年马雅可夫斯基的心里扎下了根。文学上的未来主义也很早就吸引了他。但是,即使他开始在诗海畅游的时候,他也很自然地让他的诗焕发着人道主义的革命的色彩。十月革命爆发了。革命、列宁、社会主义,像新世纪的太阳,把世界照得通明。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心胸顿然开阔:“这是我的革命。”“啊,愿你四倍地被人赞颂,无限美好的革命!”“今天社会主义这伟大的异端邪说已变成前所未有的真实图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2-01
瓦赫坦戈·巴赫达杰
格鲁吉亚共和国功勋艺术活动家,一生致力于苏联动画片的发展,主要作品:《萨姆杰尔金历险记》(1957)、《桌子的女王》(1963)、《萨姆杰尔金在宇宙中》(1971);

再给你个地址,各国的都有

参考资料:http://www.arft.net/cartoon/college/base/200607/college_20060703143527.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