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课堂上的学法指导

如题所述

上个世纪,中学数学界一直强调“双基”的教学。二十一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课标的出现。加强“双基”、学法指导与能力培养成为数学课的主旋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怎样进行能力培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如下:

一、 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文科学科需阅读,数学同样需要加强阅读。只有循序渐进,深刻阅读才能掌握其数学中的微妙关系、才能养成读书能力,进而形成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养成是每个青少年学生后继学习,乃至终身自学的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是新课标的理念。而初中学生一般不会阅读,特别是初一学生更没有阅读课本的习惯。那么怎样指导阅读?

1、指导学生预习。

要求学生提前通读每节课的相关内容或粗略了解相关内容。所以教师要提前准备好阅读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提纲,有目的的去读课文。然后自己提前作一下练习题。第二天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带着疑问听课。

2、要求学生学会通读与精读。

一般刚开始学习新内容时,要通读三至四遍相关内容。包括知识点及例题,以及课本中的提问和选学内容,都是通读内容。尽量让学生把课文读透读厚。精读一般是要求学生细细地读读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理、推论等。这些内容一般都写得相对精简而深刻,是数学的重点,所以要求细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识记的目的。

3、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达到三到:口到、心到、手到。

口到指阅读数学课文时要读得比较流畅。心到指对其内容的内含与外延的理解,深刻体会。手到指在阅读的同时要对精要的地方勾列出来,或者把疑问写在旁边,或者把某些内容精要的归纳总结写在页眉上。

二、 指导学生学会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数学课上无论是情境引入,或是新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的设问,无论是学生相互讨论或是老师的矫正归纳总结,无论是学生的口答、做作业练习或是总结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本身就凝聚着老师能力的体现,进而培养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生在参与中。一方面是对其数学素养的积累和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胆量的锻炼、口才的培养。以及气质的培养。特别是每个概念、公式、定理等的形成的探索、以及每个题目的分析和解决。无疑体现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而这种探索创新的过程正是每个青少年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精神和习惯的养成过程。

所以每个数学教师要鼓励,鞭策学生大胆参与。特别是那些胆小的要主动抽他们回答问题或板演练习。并大大的赞扬他们善于思考问题的行为,哪怕是在回答问题或解答题目中有错误的,只要有一部分正确都要加以肯定,大大赞扬。因为探索科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任何一个科研课题的成功,无疑不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探索过程和心血。所以数学课中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数学教师的使命。

三、 指导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数学教师都知道每个接受数学教育的学生以后工作中并非都要用到所学知识,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留给学生的其实是思维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各种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分析、类比、归纳

初中数学许多概念是描述性定义的,许多法则是从大量的事实分析、类比、归纳出的。

如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分析归纳引进负数的概念。由行程中的方向问题。分析归纳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由生活中大量的存在着变化的两个量,进而归纳出函数的概念。由小学中分数的性质,类比得到分式的性质,由分数的运算法则类比分式的运算法则。大量的事实说明,分析、类比、归纳这样的思维在数学中随处可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运用这些思维形式,还要反复向学生指出这种思维形式奥妙所在。让学生在解题中和在认识数学知识中运用这一思维形式。

2、 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

在数学中由特殊到一般,或一般到特殊也是随处可见的思维形式。如初一乘法分配律是由具体的例子运算归纳出一般的运算律,又由一般地运算律用于具体的计算中。在几何中由具体的画图,总结出一般的公理。或者由具体的定义、公理、及画图推理论证出一般的定理。又由一般的公理、定理作为每个推理论证的依据等等无疑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运用。

3、 观察变化规律得出一般结论

初中新课程中,从初一到初三都经常在练习题中安排了一些与自然数变化有关的数列问题,这些题目一般都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如:一列数:“+1,-3,5,-7,9……”⑴问第100个数是多少?⑵前一百个数的和是多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