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德日俩国家庭教育启示

如题所述

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

1.
兼顾民族传统和外来文化,恰当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成功把握,是日本德育工作因势利导,实现
成功转型的关键。自
1968
年明治维新以来,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
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
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
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战”后日本的学校德育课程把西方的民主主义
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同时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
特色。

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吸收引进,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根
据国情加以改造,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例如,儒家的许多思想如
“忠”
、
“孝”
、
“礼”
等都被吸收消化后成为日本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处于核心地化的“仁”
这一范畴,却从来没有被日本人完全接受
过,反而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忠”代替了“仁”的地位,并重新解
释为“对自己领主的无限忠诚”
。日本政府就利用它来为自己培养了
历代的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忠臣良民。

2.
特别重视团体主义教育,强调同家利益至上

团体主义是日本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特征。
团体主义在国家层面就
是国家主义,日本公民教育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日本人总
是认为日本是一个很弱和易受攻击的国家。
”生存危机时刻激励着日
本举国上下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
日本

历来重视团队精神,
重视团体主义教育,
要求团队给其成员归属感和
安全感,同时要求对其所属的团队忠诚和奉献。

3.
渗透德育于其他课程之中

在日本学校中,除了专门的德育课和特设的德育活动时间之外,
学校还把其他课程渗透于德育之中。
具体做法是:
在教学内容上与德
育联系起来,联系各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生动具体,使其在潜移默
化中发挥作用。
德育,
其实存在于每一门课程和课程的每个部分之中,
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样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

二、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固德育工作的启示

l.
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时代转换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然而,遗憾的
是,
中国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但我们现在在很多方面竟然比不上
其他东亚国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如今违反社会公德的
现象比比皆是。应当看到,
我们在道德领域中出现的许多同题,不是
道德文化本身的失误,
也不是政府重视的不够。
而是我们没有把握好
继承和创新的契合点,以至于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存的过程,
而创造与毁灭的结
果却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传统一旦形成便具有了凝同性与保守性,
所
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但是对于一些反映人类共性的东西仍有必要加
以保留和发扬。像中国儒家文化中提倡的“自强不息”
、
“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等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的传统美德,
在德育工
作中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
当然,
对于西方文明进程中符合历史潮流

的,
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也要勇于吸收过来。
德育的发展并不是生长在
历史抑或现实的断层上,它的现代化也不足以“国际性”来泯灭“民
族性”
。

2.
重视家庭教育,
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
络

将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位融为一体、
相互协调共同发挥道德教育
的功能是日本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
家长是孩子品德形成的第一道关
口,是孩子效仿的永恒榜样。日本向来以出色的家庭教育为自豪,在
日本,
家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通
常都发给家长记录家庭德育的教育手册和家庭教育笔记本,
家校之间
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家长在重视孩子的个性及其主体性的同
时,还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孩
子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和日本的百姓相比,
我们的家长做给孩子榜样示范性差得多,
我
们应该向日本汲取智慧,
吸收精华,
要把家长作为德育的第一大资源
来对待与开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政府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
视,通过多样的渠道挖掘家庭德育的潜能,在开发家庭德育的同时,
同步提高家长的素质。

3.
直接正面教育与间接渗透教育相结合,
重视在各学科中融入道
德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3
要文章吗?还是只要一段话就0K?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