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七剑客的创业经历

如题所述

位于中关村的北大资源宾馆闹中取静,四周高校林立,人才储备丰富,对于百度这种技术创业型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作为从北大走出去的人,李彦宏多少还是有点北大情结的,这里距离北大最近,或许他当时就考虑到了日后要吸纳一批北大的实习生。
筹建公司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与风险投资商接触的同时,李彦宏就开始为公司搭建技术研发团队。
第一个目标是刘建国。
刘建国曾主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资助的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IT业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他最为成功且为人所知的是,组织开发了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天网。在加入百度之前,刘建国是纯粹的学院派。1988年,刘建国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7~1998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
李彦宏与刘建国结缘是在1998年夏天。当时,李彦宏打算在清华大学搞一个有关搜索引擎的讲座,从技术上来说,天网是当时国内搜索做得最好的,作为天网的主要开发者的刘建国自然成为李彦宏邀请的对象。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刘建国没能参加那次讲座。虽然没有机会见面,但是李彦宏心里已经记下了这个人。
1999年底,在回国创业前夕,李彦宏想起了刘建国这个名字。于是,他按照天网上留的E-mail地址给刘建国发了封邮件,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和对中文搜索引擎的一些看法,并邀请刘建国与他一起来做这个项目。很快,刘建国便发来了回复。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彦宏和刘建国探讨了许多搜索方面的话题,在对技术的见解、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搜索引擎的重要性等方面,两人可谓志同道合。
两个素未谋面的搜索引擎技术专家,尽管在技术探讨中英雄所见略同,但刘建国还是迟疑不定。此时,刘建国被提拔为副教授才几个月。当时,北大对教授、副教授进行分级,教授分为一二三级,副教授是四五六级,刘建国当时是第四级,是当时北大级别最高的副教授,过几年肯定就是教授了。位子、房子都有了,社会地位也挺高,生活相当舒服,要放弃已到手的这些荣誉和地位,刘建国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而当时北大对刘建国也很器重,包括系党委书记在内的北大老同事都不愿意让他走。
刘建国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通过美国友人调查了李彦宏的背景,调查结果显示:李彦宏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在全球搜索引擎技术专家中排名很靠前,人品也很好。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刘建国对李彦宏十分欣赏,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真正想做一番事业、有长远眼光的人。找合作伙伴首先要找对人,此时,刘建国认可了李彦宏这个人,于是暗地里下了辞职的决心。
而事实上,更吸引刘建国的是,从1995年开始从事搜索引擎技术的相关研究以来,随着互联网商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刘建国也看到了搜索引擎技术的巨大潜力以及自己所在单位的局限性。在北大,虽然也领导一个开发团队,然而刘建国很清楚,只有投身实业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
经过慎重考虑,刘建国找到系主任提交了辞职报告。他的很多同事都异常震惊,刘建国的父母也非常不理解--北大可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别人一个劲儿地都往里挤,儿子却往外跑,放着好端端的金饭碗不要,35岁却辞去公职,到一个前途未卜、刚刚创建的小公司冒风险。
在不顾种种压力的背景下,刘建国终于加盟百度,成为百度在国内招聘的第一位员工。后来,刘建国把天网的周利民也介绍到了百度,负责架构设计。
将军、军师都有了,下一步是招兵买马。李彦宏和刘建国都是做技术出身,心思比较简单,因此希望招一些纯粹的技术人才来做搜索引擎。他们把目光放到了附近的高校。
当时互联网行业炙手可热,没费什么劲便找了一群学生过来面试,没几天,整个公司团队就组建起来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崔珊珊、北京交通大学的郭眈等在校学生是百度招聘的第一批实习生。
当时,百度刚刚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1414和1417两间套房作为办公室。办公室直到过年后才装修好,味道特别大。1417是李彦宏和徐勇的办公室,里面还隔了一个小会议室。1414则是工程师们工作的地方,有10个座位,都是两个人一组的卡座,位置比较宽敞。墙边还放了一个小休息桌,桌上堆满了食物,这或许就是百度免费早餐的起源。此外,办公室里面还有一块小白板,发布一些重要信息。正是这两间房子,见证了百度未来两年内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当大家从北大资源宾馆那个小房间里走出来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不经意地走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征程。接下来的9年时间里,他们经历了诸多艰难、压力和风险,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成功、愉悦和激动。2009年,百度员工已超过7 000人,平均年龄28岁。百度这个名字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的象征。可能连当初的创业者都不会想到,短短9年时间,百度就缔造了一个神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