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那些好玩的?

名胜古迹哦,成都现在天气怎么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2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欢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兴为您解答!

  四川成都市名胜、古迹

  成都市

  大慈寺  在成都市东风路。创建于唐,玄宗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唐、宋之际,寺以壁画著称,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寺宇宏丽,院庭深广,为成都著名古寺。现为成都市博物馆。

  清真寺  在成都市鼓楼南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 (1375年),清雍正、乾隆时曾予大修,该寺坐西朝东,原建筑规模甚大,1941年邦克楼及木牌坊等被日机炸毁。现存主要建筑为礼拜殿,长方形,面阔3间,宽16.86米,进深7间,深31.55米。屋顶为长方形,前后两端作三重檐歇山式。房顶盖琉璃瓦。

  辛亥保路纪念碑*  在成都市祠堂街人民公园内。1911年5-6月,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权出卖给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以抵押借款,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开展保路运动的斗争。同年9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去督署请愿,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对请愿群众开枪镇压,当场打死数十人,激起全川人民武装反抗,并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1913年,张澜、颜楷等提议建碑纪念殉难烈士。碑通高31.86米,方形砖石结构,碑座四方有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碑身镶汉白玉。

  文殊院  在成都市文殊院街。占地82亩,殿堂房舍190余间。始建于南朝。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年 (1681年) 重建,改名文殊院。殿宇系木石结构,采用四川峡石为柱,朴实壮观。诸佛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巧。寺内现存大小铜佛像100余尊,为清代名匠所铸。还藏有北宋丝绣金刚经、南宋木板印的《续高僧传》、元代泥银写本金刚经及贝叶经等珍贵文物。说法堂内宋代铸造护戒神铁像10尊,风貌古特,具有北齐风格。

  王光祈墓碑  在成都市四川音乐学院内。王光祈,四川温江县人,1892年生,1918年与李大钊等共同创建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去德国留学,后逐渐从事音乐学研究。1917年入柏林大学,攻音乐学。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讲师,论著颇多,1936年病逝于德国。死后不久,骨灰运回四川。1983年将墓碑迁至今址。亭的入口门额上悬匾,由音乐家吕骥题写“王光祈墓亭”。两侧柱上楹联是“革命先驱少年中国,蜚声寰宇音乐名家”。

  望江楼公园  在成都市东2公里,濒锦江南岸。因有唐代女诗人薛涛遗址而闻名。相传薛涛曾在此建吟诗楼,早已圮废。今尚存古井一口,旧名玉女津,旧传薛涛汲井水制作诗笺。旧时园内题咏甚多。建国后几经修缮扩建,现面积约180余亩,主要建筑有崇丽阁 (即望江楼)、濯锦楼、吟诗楼等,多系晚清以来重修。崇丽阁最为壮丽,建于清光绪十五年 (1889年),共4层,高30米。上两层为八角,下二层为四角,阁顶为鎏金宝顶。园中翠竹万竿。

  望江楼

  崇丽阁  在望江公园内。俗称望江楼,清光绪十五年 (1189年),四川总督刘秉璋,约集蜀中士绅筹集资金在原回澜塔旧址上修建。取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意,故名。阁高30米,四重檐,八角攒尖顶。一、二层为四角。三、四层为八角,有旋梯可达阁顶。阁顶为鎏金宝顶,丽日之下,金光闪闪。

  薛涛井  在望江公园内。原名玉津。薛涛 (?-约834),唐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旧传曾汲此井之水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薛涛诗》行世。明代蜀王府在此仿制薛涛笺作为贡纸,后称此井为“薛涛井”。清康熙六年 (1667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字,勒石立于井前。乾隆六十年 (1795年),成都学使周厚辕书写唐诗人王建《赠薛涛诗》,并撰写薛涛井诗,勒石立于井旁。

  薛涛井

  朱友埙墓  在成都市东郊12公里正觉山麓。1979年清理发掘,墓室通长28米、宽8.96米、高6.59米。墓由砖券拱砌成,大门、前庭、二门、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等都是仿木结构琉璃瓦、石刻建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第十一子朱椿于蜀,友埙为第三代蜀王。永乐二十二年 (1424年) 七月,册封为罗江王。宣德九年因患风疾而死,赐谥僖。

  李?人故居  在成都市东郊上沙河堡。因其屋傍“菱角”堰塘而建,李?人题名为“菱窠”。李?人(1891-1962),四川华阳 (今成都) 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故居始建于1939年,主屋原为一楼一底的悬山式草顶土木建筑,1960年改为瓦顶,木柱改成砖柱,并将二层升高。1983年经全面维修。占地约3亩,主屋及附属建筑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庭院中有溪水、曲径及屋主生前手植果树花木多株。

  武侯祠*  在成都市南郊。面积3.7万平方米。西晋末年十六国成 (汉) 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原在成都少城内,后迁至南郊,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现存殿宇系清康熙十一年 (1672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旧址上重建。杜甫《蜀相》诗云:“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祠内古柏葱郁,环境幽雅,青瓦红墙,殿宇宏伟。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称“三绝碑”。

  东西偏殿,有关羽、张飞等塑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蜀汉文官、武将28人,形态生动,塑像前均有小石碑,镌刻本人传略。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殿内外匾对甚多,最著者为清赵藩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像前,有铜鼓三面,称诸葛鼓,铸于公元6世纪以前。

  三绝碑  在武侯祠大门内右侧。即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碑文楷书,24行,全文1094字。唐元和四年 (809年) 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 (柳公权之兄) 书,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世称三绝碑。按三绝之称有二说:其一是明弘治十年 (1497年) 四川巡按华荣于碑上题跋,是赞美诸葛亮功绩和裴文柳书并称“三绝”。其二是道光九年 (1829年) 华阳举人潘时彤纂修《昭烈忠侯陵庙志》,谓文章、书法、刻技均精美。

  刘备墓  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史载,章武三年 (223年) 四月,刘备病死永安宫 (在今四川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栅栏门宽12米,进深7米,三开间,正中悬挂“汉昭烈陵”匾额。神道两旁翠柏绿树参差错落。寝殿面阔11米,进深8米,建于高0.4米之台基上。殿内正中置明代铸造的三足大铁鼎一个。寝殿之后,矗立著清康熙七年 (1668年) 建阙坊建筑。阙坊正中镶嵌墓碑一通。碑身正中阴刻楷体“汉昭烈皇帝之陵”七大字,是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重建。阙坊后面是千年古冢刘备墓。

  刘湘墓园  在成都市南郊,东与武侯祠相连。刘湘 (1888-1938),四川大邑人。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墓园1938年动工,1942年竣工。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大门系石结构牌坊式建筑,面阔18米,四柱三开间,通高10米,雕饰精美,雄伟壮观。三洞门与大门相距400米,面阔18米,进深5米,通高10米。四方亭位于三洞门之后,原亭内有峡石刻成的刘湘墓碑,今已不存。荐馨殿为墓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五开间,宽30米,进深19米,通高20.9米。殿内宽敞宏大,雄伟壮观。殿前有小广场,两侧有厢房。平台即刘湘墓在荐馨殿后,高1.5米,宽45米,深18米,正中有黄土一坯,台前立墓碑一通,高3米。平台前端东侧有小门,由此进入墓道,通往墓室。

  万里桥  在成都市城南锦江上。是古时乘舟东航起程处。三国时蜀费?使吴,诸葛亮饯行于此。?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桥由是得名。杜甫《狂夫》诗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唐张籍《成都曲》有对当年附近市容的描绘:“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汉、唐旧桥已不复存,今桥为清康熙五十年 (1771年) 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葺。为7孔石砌拱桥,长85米,宽15米,系市区南行主道。

  青羊宫  在成都市区西隅。青羊宫古名青羊观,为老子遗迹,相传老子曾牵青羊过此。唐乾封元年 (666年)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易名青羊宫。现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建筑有灵祖楼、八封亭、无极殿 (即三清殿)、斗姥殿等。三清殿面积912平方米,建筑高敞宏伟,用石圆柱28根,木圆柱8根建造。殿内香案前有铜羊一对,其中单角铜羊,据坐上铭文为清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大学士张鹏翮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此铜羊长90厘米,高54厘米,造型奇特,为十二属相化身: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似羊非羊,形象古怪。

  青阳宫八卦亭

  杜甫草堂*  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北宋元丰年间 (1078-1085),知府吕大防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 (1500年) 及清嘉庆十六年 (1811年) 两次修建。园林总面积约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竿。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俗谓人日,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 (759年) 杜甫流寓成都,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历时近4年,作诗240多首。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杜甫草堂

  浣花夫人祠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盆景馆侧。浣花夫人,姓任,蜀郡成都 (一说巫山) 人。唐代著名女将,西川节度使崔盱小妾。唐大历三年 (768年),崔盱入朝奏事,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攻打成都,浣花夫人募兵拒战,击败杨子琳保全成都。朝廷封崔盱为冀国公,赐名崔宁,同时封任氏为冀国夫人。五代时在浣花溪旁建“圣夫人祠”。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重建浣花夫人祠,并塑其像,尔后多有损毁。1983年修葺祠宇。

  王建墓*  在成都市西郊三洞桥侧。史称永陵。系五代前蜀主王建 (847-918) 陵墓。建于前蜀光天元年 (918年)。封土呈圆丘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全长23.4米,高6.4米,宽6.1米。分前中后三室。棺床位于中室,两侧列置透雕十二半身力士像,作扶棺状。棺床东西南三面刻伎乐24人。后室为御床,上置王建石刻座像。1942年发掘,墓内出土的玉大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是研究唐和五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建国后多次修葺,建成王建墓博物馆对外开放。



注:现在天气较冷,穿厚外套,来旅游要注意保暖!

           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 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 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  望您能及时【采纳】,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