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国?所谓的三国时期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

如题所述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风云嬗变、苍海浮沉,各路英雄豪杰、智谋策士,纷纷在命运无形齿轮的牵动之下,在这片土地上尽情挥洒、叱咤风云,各自演绎着一出出英雄悲壮、荡气回肠的故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这段英雄浪漫的年代、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经过了千年传承与尘封,虽然渐渐褪却了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豪情与浪漫。可愈发清晰的,是古人无穷无尽的智慧,还有那厚重辉煌、催人奋进的梦想。
说到“三国”,真是一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提起三国时代,有人会想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有人会想到曹操、刘备、孙权,有人想到衣带诏,有的人还会想到空城计,还有“一吕二赵三典韦”这类武将们的排名问题。究竟谁是英雄?谁是智者?我们,就从对“三国”的认定开始说起。 那么,三国究竟是哪三国,三国时代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大家会说,显而易见:魏,蜀,吴。三国时期开始的标志,则应该是汉献帝把帝位禅让曹丕,代表东汉结束(220年);或者是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代表三个政权并立(229年)。 但是,你会发现如果采用这两种分法,三国著名人物曹操就一点也没有沾上“三国”的边,刘备也基本没沾上边。赤壁之战,官渡大战等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也统统没有了。而无论是曹丕称帝以后,还是孙权称帝以后的时间里,并没有太多广为人所知的三国故事。很多人称之为“后三国时代”。而且,东汉并非一下子就分裂成了魏蜀吴三瓣;魏蜀吴三国的开国与灭亡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所以若是能简单的认定魏朝就是三国时代,是不准确的。其实,真正被大众认知的三国,除了三国并立的那段时间,还包括所谓的“东汉末年”。 那东汉是如何进入“末年”的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大家知道,每个王朝的兴亡,都不可能真的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这中间都是一个蜕变或者腐化的缓慢过程。而认定一个时代的始末,只能参考重大的历史事件。提到重大事件,有人会说黄巾起义,有人会说董卓进京。但其实,黄巾起义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下去,张角本人也被从棺材里挖出来鞭尸;而董卓在丞相位置上的时间其实不长,而且他死了以后,“忠臣”王允上位,天下割据纷争的格局却还是没有改变。所以,不能单纯的认定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的现象是张角、或者董卓造成的。其背后,一定有深层的原因。 《三国演义》开篇的时候首先讲到一句话,就是论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罗贯中看来,三国时期是一个由合而分的时期。也就是由帝国制度转变为封建制度,由中央集权转变为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 武王伐纣,建立西周,采用了分封之制,封了成百上千个诸侯国,几百年来,这些诸侯国经过漫长的斗争和兼并,逐渐坐大。南方的楚国首先称王,在长江流域宣告独立,分封诸侯,当起了天子,与黄河流域的周王朝南北对峙,开启了三百年春秋乱世。后来战国七雄并列于世,秦始皇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统一文字、度量衡,终结封建,建立帝国。然而又过了不久,秦帝国内乱,六国旧贵族趁机纷纷起事,推翻强秦。最后项羽践位天子,复辟分封制,大封诸侯,旋即被诸侯刘邦所取代,是为汉王朝。汉王朝起初仍采用分封之制,可几百年中,中央通过不断的集权,灭异姓王,平同姓王,终于强化了中央的统治,又演变成了帝国制度。 帝国制度下,中央强,地方弱,地方上的官员(一般称为刺史、太守、县令)和土势力(称为世家、宗贼)若想变强,没有特定的契机,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若变强,中央感觉到压力,一定会来消灭你。地方势力无法崛起,天下才得以一直安定。而破坏这种平衡的导火索,就是黄巾起义。东汉帝国,从汉和帝时期开始,朝政一直由一群没有文化的人主持着。东汉在外戚和宦官的操纵下,政治黑暗、国力枯竭,导致民不聊生、怨声四起,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民间爆发了宗教性质的农民大起义,史称“黄巾之乱”。天下农民军蜂拥而起,杀人放火,割据城池,席卷天下八个州,打的官军闻风丧胆,为什么?因为帝国制度下,地方上的实力太小。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镇压起义军。因为地方官吏手里的兵太少,而且都是平时维护治安用的,再加上他们没有征兵权,自然打不过人数众多的农民军。那么谁来剿灭叛军呢?理论上应该是朝廷派中央军。 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如果去和农民军的主力拼一下,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要他们去消灭各地所有的农民军,却肯定不够。因为现在朝廷哪有那么多兵马!且不说国力衰退的问题,单单汉灵帝的脑子里就没空想这些。人家正挖空心思考虑如何抑制外戚的崛起、如何掏空其军权呢。那会有空管那些小民?现在很显然,朝廷的中央军鞭长莫及,没有能力一次性剿灭所有的太平军教众。所以经过汉朝高层的讨论,决定双管齐下: 在派出中央军镇压的同时,诏令各州,暂时赋予他们以征兵的权利,叫他们自行募兵御敌。 ——这个命令,才是“三国时代”开启的标志。 书上把黄巾军写的不堪一击,但其实,其规模已经到了让汉朝几乎无路可走的地步。列位看官留意: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汉朝中央无论如何决不肯下这样的命令! 地方享有募兵权,这是一个集权制度的帝国的禁忌。 地方权利被允许扩大,这就导致官员在地方上的利益变大。官员治下州郡的实力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那官员必然卖力的工作,镇压黄巾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但如此一来,地方势力必然坐大,坐大则必然威胁中央。商君曰: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这里的民,指的就是地方势力。可见,地方的崛起,必然导致中央亏损,从而危及到汉帝国的统治。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第一集,地方州郡招募乡勇的告示刚刚贴出来,刘备就长叹一声。因为他敏锐的发现,朝廷之所以用了这个饮鸩止渴的办法,就说明中央必然已经没多大力量了。而在不久的将来,地方势力纷纷崛起、尾大不掉,中央无力控制,帝国制度就会变为封建制度,届时天下大乱,东汉帝国也就要土崩瓦解了。张飞还在纳闷,不知道他在叹息什么。殊不知,刘备这个英明的天才政治家,早在黄巾起义之初,就已经准确的预料到:“黄巾平定之日,就是群雄崛起之时,届时域中究竟是何人之天下,尚未可知。” 三国的三,不是实数的三;三国的国,也不是帝国的国。三这个数,类似于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个虚数,与“一”相对立,代表多数。国,也不是帝国,或者是非要有国号才算国,而是指封建制度下相对独立的地方势力,与“天下”相对。 由统一的“一天下”,分成了分立的“三国”,这就是东汉末年“合久必分”的过程。“三国”的含义,完全可以理解为“群雄割据”。其标志就是东汉中央下达的允许地方官员自行募兵的命令。从此,地方势力坐大,汉帝国的【天下】就被分成了若干个“国”(州、郡、县),每个国也由若干个“家”共同操纵(世家,宗贼),形成了天下、国、家,逐层分权的封建世界。中平元年,西元184年,可以认为是三国时代的雏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