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虾们,急求人教5年级第七单元教案,拜托各位拉~

是小学的哦!主要是第21课,拜托~~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自主阅读,交流初读感受
师:听说课前大家已经看过两遍课文了,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学生举手)
师:好,请放下手。有超过他们的吗?(一生举手回答说“四遍”)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空)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打开书本把课文读一遍。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画这一段。(继续巡视)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这才叫会读书。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上课时完全不一样了,你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自己的脸上了。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恨英法联军,也恨情政府。
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增刊“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专辑)

片段二:

激发情感,走进学生精神生活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多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

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话。(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几个小资料(小黑板出示)——

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领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生: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个历史。读了上面的小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又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主动搜集与整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11期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有删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词句解析。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这个词语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建设风格为巴鲁克(洛特)式,楼房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树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小品等也都是西洋式。第五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中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相关链接中的内容可供参考。文后的“选作题”可在学完课文后布置,再结合“展示台”交流展示。如果有条件,可以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2.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究要有个主题,可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第三自然段的“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概括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读文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有条件亦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并表达出来。如,“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流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文中提到的景点,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如,有的景观在过去的学习或搜集资料中有所了解,也许有的学生亲自游览过,这都是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要发掘好,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

3.教学“毁灭”这一自然段,要把课后思考题结合起来。可采用换词、删词法,如,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有条件的可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可在读文的基础上,组织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进而组织讨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角度感悟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可适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进一步布置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了解当今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把本文的学习与习作中写读后感结合起来,习作内容及早知晓,范文及早阅读,把课文感悟与习作赏析联系起来。

4.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要在感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并讲求一定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边背边想象;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特点进行背诵。

5.本课有14个生字要求会读会写。要注意“损”“宋”是平舌音,“侵”、“烬”是前鼻音,“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不一样,不要多写一竖,可采用形近字比较等方法,指导写好“剔”、“瑶”、“侵”、“瑰”等字形较复杂的生字。

参考资料:www.pep.co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3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自主阅读,交流初读感受
师:听说课前大家已经看过两遍课文了,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学生举手)
师:好,请放下手。有超过他们的吗?(一生举手回答说“四遍”)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觉地学习。(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空)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打开书本把课文读一遍。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画这一段。(继续巡视)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这才叫会读书。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上课时完全不一样了,你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自己的脸上了。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恨英法联军,也恨情政府。
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增刊“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专辑)

片段二:

激发情感,走进学生精神生活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多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

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话。(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几个小资料(小黑板出示)——

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领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生: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个历史。读了上面的小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又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主动搜集与整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11期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有删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词句解析。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这个词语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建设风格为巴鲁克(洛特)式,楼房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树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小品等也都是西洋式。第五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中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相关链接中的内容可供参考。文后的“选作题”可在学完课文后布置,再结合“展示台”交流展示。如果有条件,可以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2.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究要有个主题,可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第三自然段的“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概括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读文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有条件亦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并表达出来。如,“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流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文中提到的景点,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如,有的景观在过去的学习或搜集资料中有所了解,也许有的学生亲自游览过,这都是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要发掘好,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

3.教学“毁灭”这一自然段,要把课后思考题结合起来。可采用换词、删词法,如,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有条件的可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可在读文的基础上,组织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进而组织讨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角度感悟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可适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进一步布置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了解当今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把本文的学习与习作中写读后感结合起来,习作内容及早知晓,范文及早阅读,把课文感悟与习作赏析联系起来。

4.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要在感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并讲求一定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边背边想象;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特点进行背诵。

5.本课有14个生字要求会读会写。要注意“损”“宋”是平舌音,“侵”、“烬”是前鼻音,“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不一样,不要多写一竖,可采用形近字比较等方法,指导写好“剔”、“瑶”、“侵”、“瑰”等字形较复杂的生字。
第2个回答  2006-12-03
同上
第3个回答  2006-12-03
谁知道啊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