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使用情绪abc理论

如题所述

对于许多刚入职场的信任,刚开始工作犯一些基础的错误,被领导批评指正后,有人就会想【完了,刚上班几天就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肯定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很差的印象,以后不会有人信得过我做事,交付我重要的任务】,于是在后面的工作中谨小慎微,开会讨论的时候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被众人所遗忘。

然而,有些人可能就不一样,在被指正后会想【多亏了这次的错误,让我以后少走很多弯路,领导亲自指正说明了他对我的重视,我后面一定要好好干】,于是在后面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业绩也蒸蒸日上。由此可见,不同信念B对同一事件A的解读引发的结果C天差地别。

扩展资料:  

造成人们无法区分客观事实与错误认知的正是非理性信念,这些非理性信念通常都是内隐的,也就是人们无法主动想起它们,但在思考和认知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受它们的影响。非理性信念有很多中,它们往往具有以下3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这一类非理性信念通常与“必须”、“应该”等词联系,如“我必须得表现的很好,这样周围人才会欢迎我,我的生活才有意义”。

这一类绝对化要求之所以非理性,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本没有错,但要求周围的人都欢迎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想法,而他人的想法你是无法左右的。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与【隧道视野】相似,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外界单个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当作群体对自身的评价,进而贬低自身的价值。如演讲者在台上演讲时,发现坐在前排的一位观众听了5分钟后就开始玩手机、与他人耳语,于是就怀疑是不是自己讲的不好,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演讲结束,最后下台时一脸的落寞。

如演讲者在台上演讲时,发现坐在前排的一位观众听了5分钟后就开始玩手机、与他人耳语,于是就怀疑是不是自己讲的不好,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演讲结束,最后下台时一脸的落寞。

糟糕至极的结果。这一类想法通常出现在事情没有按预定方向发展时,产生的惶恐、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某同学从大三开始准备考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费尽心思准备了一年,成绩出来时却发现没考上,此时又已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于是有种被整个世界都抛弃的感觉,没人比自己更惨,整日郁郁寡欢。

这种信念之所以说它不合理是因为任何事情没有一个最坏的结果,它总有可以改变的余地,而陷入这种极端的情绪只会使自身焦虑,迷失前进的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ABC理论”,A代表事情的起因,C代表事情的结果,B代表对A的认知和情绪。由于每个人针对A会产生不同的B,从而导致正面或负面等不同的C。改变B,可以将事情从悲观的情绪变得乐观,从而让人产生积极的认知和信仰。

初次了解这个理论时,觉得很有趣也很有道理。但我只是当作理论而已,并未完全理解,就像学习游泳,站在游泳池边聆听教练的讲解,但你不下水扑腾两下,喝几口水,是根本不可能理解教练讲解的游泳方法的,也自然不能学会游泳。

无意的生活小事,让我理解了“情绪ABC理论”,对我后续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4年4月份,我从广州返回西安工作。隔三差五的晚上下班后,我都会光临喜欢的一家小笼包店,点上半笼包子和一小碗豆腐脑,下肚后,上班疲惫的身躯会缓解些许。

老板娘也自然地认识了我,但我们从未客套过,只是单纯店主和消费者的关系。在我的印象中,老板娘面部常年呈现淡然的神态,没有嬉笑怒骂的情绪外露。

周五的下班晚上,我依旧来到这家小笼包店。当我盯着老板娘点餐后,老板娘没有任何回应,我感觉奇怪,以往每次点餐后,老板娘都会应声招呼我,但这次我看她是一副嫌弃、愤怒的面容。

我很纳闷,心想:“老板娘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没有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啊!”

稍后老板娘将半笼包子和小碗豆腐脑端上来,没有以往的小心翼翼,而是将盘子轻微的摔在餐桌上,然后转身极速离开。我由纳闷变得愤怒,想上前找老板娘理论怒吼一番,为什么要如此对我,妈的。

但我还是忍耐下来,心想赶紧吃完离开这里,何必跟她计较,以后再也不这家店吃饭了。我快速扒拉吃起来。

过了大约五分钟,忽然听见旁边桌子轻微撞击的声响,我抬头看了一眼,原来老板娘像刚才对待我那样,让盘子和餐桌来了个二次对撞,。

旁边餐桌上两个女孩其中之一忽然来了一句:“老板娘今天心情不好吧!”

我听到这句话后,愣愣地看了那位女孩大概30秒。心想:原来可能是老板娘心情不好,导致服务态度不好的,并不是对我这个顾客不满意。

想到这里,我心情瞬间由压抑纳闷变得正常些了。

随后,脑海中积存的心理学名词“情绪ABC理论”忽然显现出来,我赶紧借助刚才发生的事件快速分析了一遍。

事情的起因A:老板娘对我和旁桌的两个女孩,将盘子摔在餐桌上。

认知感受B:我的B1,老板娘为什么这么对我;女孩的B2,老板娘今天心情不好。

结果C:我的C1,压抑、愤怒;女孩的C2,继续淡然吃饭。

针对相同的A,产生了差异化的B1和B2,从而导致了悲观的C1和乐观的C2。

我将这件小事利用所学的“情绪ABC理论”分析透彻后,终于体验和理解了不同人对同一件事存在不同的看法,会导致千差万别的结果。我感觉很有成就感,真想上前搭讪那个女孩,表示感谢和认识。

当然,单纯理解是不足够的。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当我面对一件烦恼的事或者人,会产生负面的情绪时,我会让自己暂停情绪的无尽蔓延,而替代在脑海中想象一个面对这方面的事或人,会应对自如的熟悉的朋友,我思索ta会如何面对我眼前遇到的麻烦。

相应地,脑海中自然地产生这个优秀朋友对这件事的认知和认知引发的乐观情绪。虽然不能幻想这个朋友帮我出谋划策,克服眼前的难关。但是,我学会了ta应对麻烦的事或人时的认知和情绪,促发我产生了乐观的心态,为解决这件麻烦事奠定了积极的基础,就不愁解决不了了。

同样如此,当你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事件时,不妨从脑海中幻想自己推崇的朋友,ta对这件事的认知,然后带着ta的这份宝贵的乐观认知和情绪,去面对这件事。就像你将这件事定义为“不如意”,但ta并非和你一样,产生同样悲观的认知,也许在ta看来,这件事和吃饭睡觉啪啪啪一样呢。

这就是“情绪ABC理论”的诠释和应用。

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太过麻烦,我想说:洪七公教授郭靖降龙十八掌时,一招基础招数“亢龙有悔”,笨头笨脑的郭靖愣是学不会。但笨拙的郭靖经过一番苦功后,亢龙有悔在他手中产生了威猛的效果。

首先通过这篇文章让你存储这个意识,遇到自身的麻烦事时,将这个意识显现出来,就会缓解你的负面情绪。只要你经常去应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将会对你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人的思想、心理足以支配其行为与生活。在 现实生活中,让人们难过、痛苦的往往不是 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和看法 ;事情本身常常无所谓好坏,而当我们加上 了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便会产生种种 无谓的烦恼与困扰。所以一个人如果有正确 的观念,则能引导其过愉快的生活;反之, 错误的思想和偏颇的看法,则易使人产生烦 恼与困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3
如果想在像这种中中程序比赛理论的话,那可能就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了
第4个回答  2020-01-02

情绪ABC理论:情绪和行为是怎么产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