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单和存折哪个更安全

如题所述

存单存折的安全性一样。
银行存款凭证安全性从高到低分为:
最高:芯片卡(金融IC卡),主要读取芯片信息。是目前人行大力推荐的银行卡,各家银行都在升级换代中,不易被复制。
第二:存折,通过刷取磁道信息来读卡的,但由于存折基本不能在ATM机上使用,也不能用于网络购物,使用范围局限在柜面,且是发行银行的柜面。存折上面加盖有银行业务用章等,即使存折的磁道信息被破解克隆,制造出来的假存折在柜面使用也会很快被识破。
第三:磁条卡,虽然也是刷取磁道信息,但可以在ATM机、网络、POS机等终端使用,因此破解者完全可以制造一张假卡甚至无需实体卡即可用转载、购物等方式转移资金。
最低:卡折合一,即有存折又有磁条卡,把存折和磁条卡两者的漏洞都结合在一起了,丢掉其中之一就有被人冒领的风险。
存折与卡更重要的区别还在于存折能直接提供账目明细。卡账单(不管纸质还是电子邮件格式)都有可能遗失或未保存,过后需要查询交易记录,则只能去柜面补制,个别银行还可能收取一定费用。而只要存折不丢,存折上的账单就可以一直保留,一般存折补登交易不需要额外费用。
拓展资料:
存折,或存款簿,俗称红簿仔,是用来记录存款户口的银行交易的簿子。其面积大小会因不同国家以及银行机构而不同,可以像支票簿般大小,或护照的大小。
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用机构是南北朝的"质库"(类似典当业),到了唐朝中叶出现了"柜坊"等,凭证有相互约定的实物,即具体的一样东西,较多的则使用"凭贴"、"书贴"、"文券"、"券契"等,为单纸或折纸式的单笔往来的记录,可以说这就是"存折"的前身。
钱庄的雏形源自明朝中叶,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民间信用机构,当时称"钱肆"、"钱桌"或"钱店"。
开始只是兑换货币,后逐步发展才产生存放款业务,也就有了较正规的存折。随着沿海贸易的发展,到明末清初钱庄已经形成兑换货币的市场,称"钱市"。到了清朝中叶,钱庄已成为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
钱庄那折叠式的存折,大小如同我们常见的公交本票。比较精致的外加硬板纸做的抽插式封套,套子外边还用各色布料包贴装饰得很美观。有的封面上已运用了烫金工艺。展开存折可以看到右上角由发证一方交付粘贴的每枚壹至贰角的印花税票,还有从右到左纵式排列用工整秀丽的毛笔字体记载的存取日期和款项。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和约定俗成的书写形式。拉开来看,那齐整匀称的折叠形式,让人很自然便产生意会,故称其为"存折"。
(1)存单(折)不宜放在身份证、工作证、户口簿、钱包、工作册之内。应与证明身份的证件及私章分开存放,将其摆放在安全可靠、不易遗忘和丢失、长期不动且不易潮湿、无鼠咬的地方。
(2)由于一个家庭不仅仅在一个储蓄所存款,也不仅仅只参加一种储蓄,因此,人们有必要建立家庭储蓄档案,尤其在存单较多时更应如此,以确保存款的安全和完整。建立储蓄档案的方法是,储户将帐号、姓名、金额、种类、乃至储蓄所地址、电话号码、"储种特点等详细情况,系统地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并将记录本与存折另行保管,放置在安全、可靠、保密的地方。
储蓄档案同样防止遗失、泄密和被盗。在建立储蓄档案以后,储户需了解自己存款的全部情况以及某笔存款的详情时,只要查阅一下就行了。当存单(折)发生意外时,人们可以凭档案记载情况立即到银行进行挂失止时。
(3)为进一步保障存款的安全,在储户存款时,储户可自愿加留印签、预留地址和约定取款证件。预留印签即在银行的帐卡上预留与存单(折)户名相同的印章式样,在取款时凭存单(折)和玖印盎办理手续。
若储户存款时未留,中途要求补留印鉴时,凭存单(折)及本人身份证即可办理;若中途要求取消凭印支取时、"亦可由储户凭原存单(折)和本人身份证以及蓑有啄印鉴的书面申请)、办理取消凭印支取手续。
(4)参加电脑储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已逐步被应用于储蓄业务之中。电脑储蓄是由电脑将储户的账目变成电信号记录在一种特殊的硬磁盘上,储户在取款时,电脑在屏幕上自动显示其姓名、帐号、金额等资料;具有简便迅速、准确和安全的特点。
(5)及时办理存单(折)他挂失。如发生存单(折)被窃或遗失事件时,存款人应立即去银行办理挂失手续。储户办理挂失时,必须出示本人身份证件,并提供挂失存款的有关情况,如存款种类、帐号、存入期、金额等。如果挂失时,有关存款的情况记不详细或记不清楚,储户应尽量向银行提供所知线索、由银行协助查找并在核实后办理。
由于活期存款大部分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待用款,存取频繁,因此容易丢失和被盗。为了能及时挂失,储户应牢记活期存折号码,以向银行提供准确信息。活期存折不宜经常更换,一般情况下也不要随意销户,以免增加银行工作人员的负担,也给自己挂失带来不必募的麻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