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祠和宗祠的区别

为什么有的祠堂叫大宗祠有的叫宗祠?

1、大宗祠:大宗祠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场所。中国的封建社会以忠孝礼义为制度基础,大宗祠作为家族的象征,自然在人们心目占里有极高的地位。

2、宗祠(zōng cí):也可以叫做宗庙、祖祠、祠堂。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

3、总结:大宗祠是家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场所。宗祠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

扩展资料:

大宗祠的建筑:

流坑大宗祠是流坑村最为考究的建筑,尤其是其前院的三座牌坊不仅在景观上有不可忽视的标志作用,在村民心目中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2004年江西对此大宗祠进行修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遵循“全面保护、尊重历史、还原风貌、突出重点”的总体保护和整治原则,对这一区域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人文景观、牌坊及影壁的复原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尽其所能地展现了流坑村的历史原貌。

据称,规划实施结束后,流坑可能进一步成为今后研究江西乃至中国历史与民俗的重要基地。

宗祠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

全世界任何其他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5

1、所受文化影响不同

宗祠: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

大宗祠: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场所。中国的封建社会以忠孝礼仪为制度基础,宗祠作为家族的象征,自然在人们心目占里有极高的地位。

2、产生时间不同

宗祠: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大宗祠:明代初年,流坑建起第一座祠堂,到万历年间,全村已有分祠26座。

扩展资料:

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还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宗祠,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如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浙江、广西、湖南等南方省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祠

                        百度百科-大宗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
民间的俗民在其社会实践中与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也是有所区别的。通常的情况是谈到家族时,其所指称的人群范围比较小,而讲到宗族概念时,其所指称的人群范围比较大。我们如果在中国南部到单姓的宗族村落中调查,往往可以看到,有的村落中有许多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从建筑物的表象看,它们大大小小,并不一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简陋。对外人来说,虽有这些建筑物表象上的差别,但都可以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但对本地人而言,这些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的建筑物,则是有区别的。最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在这些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的建筑物中,只有一座是整个宗族的总祠堂,其余不是房祠,就是更小的支祠或私祖厝、私祖厅或公厅,或有的地方称之为“香火堂”。人们往往用“总祠”、“大宗祠”、“大宗庙”、“大祖厝”等去称呼与界定这种整个宗族的祠堂,而用其他的术语去称呼除此之外的其他祠堂,或用“小宗”去概括它们。在这种称之总祠、大宗祠、大宗庙或大祖厝的祠堂中,一定是只供奉这个宗族的本地开基祖的神主,或者有的最多包括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或者有的可能还会加上一些其他世代祖先的牌位,但如果发生后一种情况时,这些非前几世的祖先,往往是这一宗族中能光宗耀祖的人物,或是在修建这一总祠中贡献资财最多的人物,因为他们是为整个宗族做出了贡献,所以其牌位才能放于总祠中,接受整个宗族的派下人的祭拜。而其他世代的祖先的牌位多不供奉在这种称为“大宗祠”的祠堂里,而可能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或甚至“私祖厝”或“公厅”里。一个宗族内派下人的世代数越多,这类房祠、支祠以至私祖厝、公厅等就可能越多。有的地方或有的宗族就用“某某公祠”、“某某公祖厝”或“某某公厅”来区分,这是因为所指称的祠堂是从“某某公”开始祭祀的,或也可称之为“某祠的开基祖”。这些小宗祠的“开基祖”往往辈分并不一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大宗祠和宗祠没有多大的区别。
祠堂是汉民族祭祀祖先场所。中国的封建社会以忠孝礼仪为制度基础,宗祠作为家族的象征,自然在人们心目占里有极高的地位。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明代初年,流坑建起第一座祠堂,到万历年间,全村已有分祠26座。这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家族,以儒家理学成分增进宗族的凝聚力,以心学的弘扬给宗族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齐治平的生机,几百年来,祭祖活动相沿成俗,成为族人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今村中还散落着50多座旧祠。家家户户的厅堂里都设有神龛,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晨,村民燃放一小挂鞭炮,敲击小铜铃,给神龛上供,虔诚祈祷。是时,村内炮仗声此起彼伏,成为一道风景线。
第4个回答  2022-06-07
始太爷:柴桂
宗祠:万、田、雅、芳、路、洪、传、纪、永、昌、月、振、琦、文、丰、林、松、乐、秀、荣
始太爷:柴举
宗祠:连、艳、亿、国、青、卫、家、运
始太爷:柴芳
宗祠:连、志、明、家、沛、兰、古、兴、月、运、永、朱、东、宝
始太爷:柴慎
宗祠:八、志、经、国、永、喜、文、玉、良、青、茂、守、凤、俊、树、志
始太爷:柴朋
宗祠:洪、文、振、路、远、兴、亿、传、纪、广、照、显、庆、帆、祥
始太爷:柴用
宗祠:桂、林、明、宇、立、昌、书、梓、仲、连、传、家、远
始太爷:柴弘
宗祠:连、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