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很讨厌群体中打小报告的人?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相信大家都比较讨厌学生时代打小报告的人。

而我在初中和高一时代正是这样的人。

那时候我是班干部。老师找谈话,想了解一下班里的情况。我就 如实 说某某某扰乱课堂纪律了,谁谁谁抄作业啦……反正就是这些小破事儿。

每次谈话之后,都会伴随着老师的一系列措施和动作,比如说把一些课堂上爱聊天的人座位调开,然后警告一些人,通知家长开家长会一类的。

相关“利益”被波及,事后难免被那些人在背后骂,“告密者”,“叛徒”, 导致同学关系很紧张。

我明明是按照老师要求做 对的 事情啊,但又隐约觉得自己好像“做贼心虚”,做错了什么,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心里很委屈。

现在,虽然我们长大了,工作了,进入了职场,但是同样的例子一直在上演……

今天的写作研习社群抛出了一篇文章 《时间是最好的疗愈师》 。文中讲述一家民营电台任职的主播,检举台内有位同仁剽窃友台的节目,没想到“新闻局”竟然把信寄回公司。接着电台老板带着那位被检举人,亲往“新闻局”解释 ……期间她被同事误解排斥为“告密者”,幸好被器重的长官保住职位,历经重重困难,经过自己的一年多的努力才消除“告密事件”的误解,并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为什么正常的检举会被误解为“告密者”?甚至饱受同事非议排挤,害自己差点失去工作?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处理这件事?值得大家思考。

我们都知道,人类能克服重重困难,生生不息,存活至今,得益于人类的 群体性 ,人类自古以来是群居动物,成群而居,对抗外部威胁。延伸到现在的公司,团队,社区,社群,精神部落……而“ 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有统一的群体意识” 则是构成群体的其中两个基本要素。

正如伊索所说“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则易于被征服。”

所以,当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触犯其他成员的利益的时候(无论对错),就容易被排斥。

那当别人( 特别是一个利益群体内部,否则也不干你事 )的行为触及你的底线和原则时,如何处理,既不伤感情又顾及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我觉首先选择私下沟通 正面 解决最重要。

专注于正面的解决问题,而非把对方放在一个敌对的位置,可以避免权力之争,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是正面管教的核心要义。不仅适用于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处理,其实也适用于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处理。

那具体来说应该如何去沟通呢?

举个例子,我觉得这个事情我老公处理的还是挺恰当的。

我老公不抽烟,但在上一家创业公司,同事在办公区抽烟(甚至老板也抽),而他被迫要吸二手烟,非常难受。

这时候同事的行为就触犯了他的切身健康利益。

于是他选择去跟老板正面的沟通,说自己理解抽烟者的需求,程序员压力大可以理解,让他们戒烟也不可能( 表达认同,而非抱怨 ),但自己不能忍受吸二手烟( 说出感受,明确底线 ),提出如果老板愿意单独提供一个办公室隔离开的话,他还能继续呆下去,否则的话就只能换一个工作环境。( 提出解决方案,专注于正面解决问题 )

最后老板同意给他单独一个办公室。事情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没有触犯其他人的利益( 抽烟解压的需求 )。

其实上述案例中,作者完全可以私底下先跟领导先沟通,摆出剽窃问题的危害(如果被上级发现,导致电台名誉受损,自己职位不保),抛出自己的成见(我看不惯这种行为,我的良心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偷窃行为),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多向同类做的比较好的电台学习提高电台品质,通过加强推广等渠道,从而提高收视率),我相信领导也会理解,尊重她,器重她。

而不必选择极端的去“新闻局”检举,害领导丢脸,让大家的“饭碗”受到威胁,触犯群体利益,导致自己的同事关系紧张,饱受非议。

如果领导还是不理解,我只能说你选错了环境,你的气质跟环境不匹配。

你想在群体中混得好,首先得解决如何生存下来的问题,就得先适应这个群体的一些不成文的生存规则。

否则就算你做得对,守卫了你做人的底线,但也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就像文中的作者,你做得对,但结局不好,是因为你用错了方式。 要知道,毕竟你们是一个群体内有着共同目标的协作体。

就像学生时代的我。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痛点,那时候的我们非常的单纯。先积极去沟通,而非用强硬的方式(打报告)伤害他们的自尊。

不了解人性,做事不讲究方法,就算坚持做对的事,也可能被冷落,甚至报复。

其实人经历的多了,就会发现,人生没那么多对与错。对于错是相对的,不一定你坚持了对的事情,结局都是好的。

了解人性,讲究方法,既顾及到别人的利益,又守卫了自己的底线,从而把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才最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