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第30回,袁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xiexie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大战,因袁绍不听手下谋士劝告,毅然进兵攻打曹操,他的手下许攸认为袁绍高傲必定败,于是投靠曹操,献计烧乌巢(乌巢乃袁绍存粮重地),没有粮食袁绍退兵了,曹操趁势追击,打败袁绍.

  首先,袁绍不善于用人。
  这个尽起冀、青、幽、并四大州兵马,拥有七十万大军的兴兵征讨曹操的袁绍,手下本来有许多有本领、有能耐的勇将,比如张郃就是一个武艺精纯、身怀绝技,能独当一面的猛将,但他不用张郃来守屯粮的乌巢,却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怎能不误事。
  其次,袁绍不用良才,更不采纳良谋,怎能不失败,怎能不众叛亲离。
  田丰、沮授这些有谋略的忠义之士要么被贬,要么获罪;还有张郃、高览这些勇将由于不被重用,一个个离他而去投到曹营。实力派谋臣许攸在关键时候(截获曹军情报后)向袁绍献上的妙计不被采纳,反倒遭到袁绍一通大骂,后来许攸投降了曹操,给曹操带去了袁军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情报,促成了曹军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计划,使这场战役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使曹操这一弱势军事集团转败为胜。
  本来有许多好的谋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审配和郭图。在官渡之战的开始和相持阶段,审配还出了几个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议堆筑土山、打地道打击敌人,使得曹兵寸步难行、防不胜防,还说得过去。至于这个郭图,我看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主儿,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么“围魏救赵”的经典之计,遭到了大败,他看到自己的过失害怕获罪,于是又玩起了阴谋诡计,不仅在袁绍和将领(张郃、高览)之间拨弄是非,而且反复无常、阴险狡诈,实为一个卑鄙小人!袁绍用的是这样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战胜曹操?!可怜这个满腹经纶的沮授了!战争刚刚开始,他就献了一个良谋,希望搞持久战,以消耗对方的粮草然后取胜!但这不符合急于求胜、气势汹汹的袁绍的心理,袁绍带着那么多的精兵强将就是想一举歼灭曹军、攻克许昌的,因此他认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军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这一次献计而获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军中。但这个可怜而忠义的沮授还是能以大局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笼里尚且时时关注两军的战况,当他夜观天象发现“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意即贼兵劫掠之害)”,于是他冒死向已醉卧的愚蠢的袁绍进谏:“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言说乌巢粮草的重要性和保护粮草的重要意义。可惜袁绍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化意见,反而将他大骂了一顿,而且还丧心病狂地以“玩忽职守”的罪名斩了监押沮授的兵士。
  最后,袁绍不善于用兵,多疑而优柔寡断,不会抓住有利战机,以致白白坐失良机。
  当两军在官渡相持了近乎两个月的时间后,谋士许攸忽然截获了曹操军粮告竭的重要军事情报,于是他向袁绍献计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审时度势,这是那么厉害的妙计啊,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当时袁绍采纳了许攸的这一计策,我看历史将会重写,那时统一北方的将是袁绍而不是曹操了
  但这个骄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绍,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不仅没有采纳谋臣许攸的妙计,反倒将许攸这个很有实力的谋臣拱手相送给敌人。还不仅仅如此,这个被骂出去的谋臣许攸还带走了袁绍的若干军事机密。许攸后来告诉了曹操嗜酒无备的将军淳于琼守把袁绍的军粮库乌巢(绝密情报),曹操当机立断,立即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行动,完全烧毁了袁绍大军的储备粮仓,兵无粮自乱。你说袁绍愚蠢不愚蠢?袁绍怎能不失败呢?这是怎样的战役啊?
  后来袁绍的谋臣许攸投降曹操后,向曹操和盘托出他曾向原来的主子袁绍献的计策,曹操听后大惊,几乎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说:“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可见许攸的计策是多么得厉害,但就是这个良策却被愚蠢而蛮横的袁绍说成是:“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
  这个看似庞然大物的袁统帅啊!真是好谋无断、色厉内荏的草包,就这样,白白丧失了一个置曹操于死地的大好时机,他怎能不失败。
  曹操为什么能大获全胜?
  袁绍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拥有的。正是袁绍的缺点和失误成就了曹操的胜利!曹操会用人、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才,而且办事当机立断,敢于毫不犹豫地采纳谋臣的良谋,他能不胜利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6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大战,因袁绍不。
其次,袁绍不用良才,更不采纳良谋,怎能不失败,怎能不众叛亲离。
田丰、沮授这些有谋略的忠义之士要么被贬,要么获罪;还有张郃、高览这些勇将由于不被重用,一个个离他而去投到曹营。实力派谋臣许攸在关键时候(截获曹军情报后)向袁绍献上的妙计不被采纳,反倒遭到袁绍一通大骂,后来许攸投降了曹操,给曹操带去了袁军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情报,促成了曹军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计划,使这场战役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使曹操这一弱势军事集团转败为胜。
本来有许多好的谋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审配和郭图。在官渡之战的开始和相持阶段,审配还出了几个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议堆筑土山、打地道打击敌人,使得曹兵寸步难行、防不胜防,还说得过去。至于这个郭图,我看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主儿,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么“围魏救赵”的经典之计,遭到了大败,他看到自己的过失害怕获罪,于是又玩起了阴谋诡计,不仅在袁绍和将领(张郃、高览)之间拨弄是非,而且反复无常、阴险狡诈,实为一个卑鄙小人!袁绍用的是这样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战胜曹操?!可怜这个满腹经纶的沮授了!战争刚刚开始,他就献了一个良谋,希望搞持久战,以消耗对方的粮草然后取胜!但这不符合急于求胜、气势汹汹的袁绍的心理,袁绍带着那么多的精兵强将就是想一举歼灭曹军、攻克许昌的,因此他认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军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这一次献计而获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军中。但这个可怜而忠义的沮授还是能以大局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笼里尚且时时关注两军的战况,当他夜观天象发现“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意即贼兵劫掠之害)”,于是他冒死向已醉卧的愚蠢的袁绍进谏:“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言说乌巢粮草的重要性和保护粮草的重要意义。可惜袁绍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化意见,反而将他大骂了一顿,而且还丧心病狂地以“玩忽职守”的罪名斩了监押沮授的兵士。
最后,袁绍不善于用兵,多疑而优柔寡断,不会抓住有利战机,以致白白坐失良机。
当两军在官渡相持了近乎两个月的时间后,谋士许攸忽然截获了曹操军粮告竭的重要军事情报,于是他向袁绍献计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审时度势,这是那么厉害的妙计啊,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当时袁绍采纳了许攸的这一计策,我看历史将会重写,那时统一北方的将是袁绍而不是曹操了
但这个骄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绍,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不仅没有采纳谋臣许攸的妙计,反倒将许攸这个很有实力的谋臣拱手相送给敌人。还不仅仅如此,这个被骂出去的谋臣许攸还带走了袁绍的若干军事机密。许攸后来告诉了曹操嗜酒无备的将军淳于琼守把袁绍的军粮库乌巢(绝密情报),曹操当机立断,立即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行动,完全烧毁了袁绍大军的储备粮仓,兵无粮自乱。你说袁绍愚蠢不愚蠢?袁绍怎能不失败呢?这是怎样的战役啊?
后来袁绍的谋臣许攸投降曹操后,向曹操和盘托出他曾向原来的主子袁绍献的计策,曹操听后大惊,几乎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说:“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可见许攸的计策是多么得厉害,但就是这个良策却被愚蠢而蛮横的袁绍说成是:“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
这个看似庞然大物的袁统帅啊!真是好谋无断、色厉内荏的草包,就这样,白白丧失了一个置曹操于死地的大好时机,他怎能不失败。
曹操为什么能大获全胜?
袁绍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拥有的。正是袁绍的缺点和失误成就了曹操的胜利!曹操会用人、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才,而且办事当机立断,敢于毫不犹豫地采纳谋臣的良谋,他能不胜利
第2个回答  2010-07-26
郭嘉分析了袁曹双方实力的对比情况,认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也就是说,袁绍有10个方面不如曹操,所以袁绍的兵力虽强,终究要失败的。对袁绍而言,就是十败,对曹操来说,便是十胜。这十败十胜是:
其一为“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这就是说曹操安定社会的措施,顺应自然规律;袁绍则扰乱天下,民不聊生,这就首先在“道”上取得了胜利。这是从总体上着眼,对曹、袁优劣的评价和估量。郭嘉以人性为第一要义,列为十胜之首,可以看出当时一些士人对人的天性的重视。在中国,天道自然的思想源于道家。到了东汉,作为王充的哲学命题,已指出自然界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外在的支配力。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应顺乎自然。人本身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由的自然存在物,各有其秉赋、能力、情欲等等,人的本质是自然的。自由的。所以,不应该用“繁礼”强加约束。性格束缚住了,天性的自然发展受到抑制,人的本质力量发挥不正常,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大都摆脱不了这种禁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儒家独尊局面受到冲击。在此情势下,顺应人的本性,反对繁文缛节,为一些士人所重,以期施展才能,曹操和郭嘉便属于此类知识分子。所谓“体任自然”,就是按自然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内在秉赋,不要被人为的礼仪所束缚。

其二为“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袁绍师出无名,曹操可以奉汉献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顺,这就在“义”上胜过了袁绍。东汉末年,皇权衰败,王纲不振,汉献帝不过是军阀手中的招牌和旗号而已。不过,话说回来,皇帝毕竟是封建政权的最高象征,是名义上的天下最高统治者。自春秋战国以来。意欲称霸天下的权臣枭雄,都懂得打着天子的旗号,对扩充势力的重要意义。建安元年(196),曹操奉迎汉献帝立都许昌。从此,曹操常以朝廷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地征讨异己,取得政治主动权。后来,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讨论天下形势时,也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可见,汉献帝这块招牌,在政治道义上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其三为“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竞,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东汉自桓、灵以来,治国的弊端是政令太松,为政过宽,纵容豪强大族兼并土地。袁绍本人出身高门士族,其高祖袁安官至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他在自己的辖区内,非但没有纠正汉末弊政,反而对豪强大族更加放纵,任令他们凌压百姓。豪强们为所欲为,广营田地,下民贫弱,却要代出租赋,以至卖妻鬻子,也不足应命。如袁绍谋士审配的宗族强大,竟招纳亡命,窝藏罪犯。因此,其统治区内阶级矛盾激化。正如曹操后来说的那样:一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耶!”相反,曹操却纠之以猛,着重打击抑制家强势力,“重豪强兼并之法”。所以,袁绍以宽济宽,曹操以猛纠宽,高下之别,昭然可见,这就是郭嘉所说的治胜。
其四为“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历史上的袁绍确是个不善用人的军事集团首领,也是个不识贤愚、刚愎自用的代表。他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却心胸狭窄,气度太小,任人多疑,猜忌心强,而月.所重用的多为亲戚子弟。而曹操则通达贤明,有才必重用,这就在器度上胜过了袁绍。

其五为“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袁绍遇事多谋不能断,常常错失良机;而曹操处理大事非常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这就在谋略和决策方面超过了袁绍。

其六为“德胜”。“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惟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袁绍依仗出身大族,沽名钓誉,跟从他的都有一些只务虚名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而曹操以仁义和诚心待人,自己严谨俭朴,赏赐有功的人却慷慨大方,所以天下有才能而讲求实效的人都愿辅佐曹操,这就在德上胜过了袁绍。

其七为“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思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曹操很重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惠在下民。而袁绍放纵豪强,贪暴无比,民不堪命,却好在些许小事上假仁假义。曹操的大施实惠于民,与袁绍的妇人之仁相比,大得民心。

其八为“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出身官宦世家,听惯了阿谀奉承的话,偏爱身边谄媚之徒,言听计从,而不喜欢直言进谏之人,不愿采纳他们的意见。袁绍本人又浮躁而无大度,必然导致手下智者窝里互斗,大臣争权夺利,智谋反成了自身的瓦解剂。袁绍又听信谗言,为谗言所蒙蔽,结果正直的智者反遭陷害,卑鄙小人却横行无忌。曹操用人有方,谗言不行,内部团结,这就在“明”上超过了袁绍。

其九为“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袁绍不辩是非,而曹操善于以礼和法治国,是是而非非,此即又胜。

其十为“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袁绍不懂军机,却非常喜欢虚张声势;而曹操善于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令敌人惊恐,这就在军事上胜过了袁绍。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第3个回答  2010-07-26
三国演义中有人已经对他作出了评价----好谋无断。
第4个回答  2010-07-26
从主观,袁绍是遭到许攸的背叛而大败
从客观,袁绍性格犹豫,用人不当,就像曹操说的“就算他十个袁本初加起来 也抵不上一个曹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