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不淹水真的是因为德国人下水系统建的好吗?

如题所述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该是源于南方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记者还实地探访了仍在使用的2.66公里德国排水管网。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于青岛前海一线,距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远。管道口是一个约3米长、2.5米高的长方形,内部则与西北的窑洞类似。

网上曾有传言说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小轿车单向通行应该毫无压力。

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然而,正如乔全荣在知乎的回答所说,如今的城市与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每条马路下都埋了十来种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国人当年那样修建“可以跑汽车”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设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95%降雨不积水,成本却相差数倍,到底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做到100%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真的是因为德国人下水系统建的好,因为德国的科技是非常发达的,特别是下水系统。
第2个回答  2020-11-21
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雨水可以通过管道及时排入大海,这样自然不会淹。
第3个回答  2020-11-21
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我国后来又对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改造。
第4个回答  2020-11-19
青岛不淹水就是一个谎言。无论是市区还是郊区,每逢大暴雨天气,就会有地方被积水淹没。只能说老天保佑,没有下那么多的大暴雨而已。
德国人修的下水系统非常厉害。分流系统很细致严谨,这么多年了依然可以使用。
可以说今天的施工水平都不及当年的水平。毕竟德国人修的那套系统是给少数富人使用的,至于穷人嘛,自求多福了。今天的青岛的下水系统,都是怎么便宜怎么来,根本就不精致。青岛的马路整天挖了修修了挖,表面的工程尚且如此,更何况埋在地下看不见的东西了。
前几天,楼下路边的一大片树给挖走了,草给清理了,然后又栽了一批新的树,种了一批新草。然而人行路沿上的地砖被车压的都一噘一噘的了,没人管。基建的毛细血管还需要好好理一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