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安史之乱,西汉成功平乱后,为何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如题所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提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后的几百年里,史学家对这句话推崇备至,因为它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规律。

纵观历史,从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不难看出,这两千年里,每个兴盛的政权背后接踵而至的都是落寞与叛乱。

西汉时期,文、景二帝在位期间,除军事力量外,汉朝达到了空前的盛世。与之相同的是八百年后的唐朝,唐玄宗早期开启了开元盛世,比起唐太宗贞观之治也差不了多少。

可是文景之治后期,西汉七国叛乱,开元盛世后期,安史之乱。二者都是盛世下的叛乱,但又有些不同,西汉成功平乱,并且之后的汉武帝再次将汉朝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唐朝,虽然政权没被推翻,但是原本高度集中的皇权变得岌岌可危,安史之乱之后,整个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那么汉、唐都是盛世下的平叛,为何结局却大相径庭呢?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的历史差异,二是汉景帝和唐玄宗为帝者本身的差异,三是西汉与唐朝朝堂之上文臣武将的差异。

一、七国之乱与安史之乱的历史差异

1、西汉与唐朝制度上的差异

西汉建立初期,高祖皇帝为了封赏开国功臣,实行诸侯王制,这与西周时期分封制极为相似,皇帝的权利相对分散,也正是这个原因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祸根。

反观唐朝,它沿袭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高度集中皇权,但是为了控制少数民族,唐朝又设立了大量的藩镇,这又分散了一些权利,不过整体上来说,藩镇的权利不可能威胁到皇权。

所以理论上来说皇权高于一切,出现叛乱的可能性很小。但历史就是这么戏剧化,一个统一的政权,再加上一个开元盛世,最后却还是发生了安史之乱。


2、为何制度差异导致平乱的结局差异?

在诸侯王制下,封地的诸侯拥有相对独立的主权和军权。长此以往,诸侯不甘于此,势必会产生异心,想要取而代之。一般来说,诸侯叛乱都是发生在建国上百年后,因为百年之内,开国皇帝的影响尚在,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相对繁荣,诸侯生不起叛乱之心。

景帝登基与汉高祖建立西汉之间不过短短五十年,汉高祖的影响还在,诸侯若是叛乱,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未必能威胁到皇权,但七国之乱依旧发生了。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削藩策》的施行。文帝之前,汉朝朝堂由吕氏掌控,皇权旁落。直到文帝登基,汉朝朝堂才逐渐再次向刘氏倾倒。

景帝登基后,担心吕氏之事再次上演,便想要集权。西汉谋臣晁错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他认为景帝想要集权,最大的难关是在各地的藩王。


这正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索,藩王势力虽大,但是高祖皇帝的影响还在,若朝廷没有威胁到他们,他们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讳起兵谋反。但是《削藩策》一书,严重威胁到诸侯的地位,所以诸侯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兵临皇城。

此时,文景之治算得上是西汉盛世,再加上北方匈奴的骚扰,整个朝堂一直都很重视军事理论,而且景帝皇权在握,所以根本不虚七王。

反观唐朝,唐玄宗登基距离唐太祖已经百年,期间经过了贞观之治又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此时的唐朝是空前的强盛。

但与西汉不同的是,唐朝的强盛是持续了很久,加上周边国家都对唐朝称臣,所以唐玄宗时期,朝堂认为大唐已经强到可以屹立在世界之巅,对于军事有所懈怠。

再加上大量藩镇的设立,唐朝的军事力量变得分散。此时正是安禄山异军突起的机会,安禄山以六万兵力就能打的唐玄宗没有招架之力,这说明两点。


其一唐玄宗时期的兵力败絮其中,虽然兵多,但并不精于战争,与西汉时期强盛的兵力完全不同。所以安禄山才能以六万兵力打的唐玄宗无力还击。

其二,藩镇这种制度已经超出了中央的掌控,安禄山仅是藩镇势力中的一个,若是其他藩镇能够支援中央朝廷,安禄山六万兵力又能掀起什么风浪。所以说,藩镇分散了皇权,让原本集权的中央大打折扣,安禄山才能有可乘之机。

二、汉景帝与唐玄宗的差异1、汉景帝胸有成竹灭七王

若说外因,无非就是上述讲到的制度差异,若说内因,大概就是汉景帝和唐玄宗这两个为帝者的差异了。汉景帝初登基时,朝堂刚在汉文帝的努力下摆脱吕氏的掌控,可是却又落到了窦氏手中。在窦太后的影响下,汉景帝对中央权利愈发的重视,他心中早已笃定,只有集权,自己才能掌控整个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早有所准备,七王叛乱在他的意料之中,这场叛乱胸有成竹,所以即便七王联合,也无可奈何。


2、唐玄宗纸醉金迷险丢天下

而唐玄宗这边,百年的大唐盛世,已经蒙蔽了为帝者的心。再加上早年唐玄宗一心为政,励精图治,铸就了无比繁华的大唐。但问题是虽然经济繁荣,却也让唐玄宗没有想过发展军队的事,说夸张点,唐玄宗中期的军事力量弱不禁风。

另外,开元盛世中后期的唐玄宗如同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初期那个勤勤恳恳的皇帝,反而变得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仿佛一夕之间就从一个千古明君变成了昏君。

这样的情况下,当那一天安禄山突然起兵造反,还在温柔乡的唐玄宗甚至不太相信,依旧觉得自己治理的大唐是个盛世,怎么可能会有人造反,从而被安禄山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差点导致唐朝覆灭。

3、 西汉、大唐核心文臣与武将的差异

文臣贤与奸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提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历史表明,一个王朝的命运,除了皇帝本身,臣子也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原因。

回到唐朝,我们从客观角度来看,中后期的唐玄宗宠信奸臣杨国忠,重用安禄山等都是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在史料中寻到蛛丝马迹,表明安禄山造反与杨国忠存在一定的联系。若是唐玄宗依旧是开元盛世初期那个明君,如何看不出杨国忠的奸佞、安禄山的反叛之心。终日纸醉金迷,心已不在政事上,导致朝堂之上杨国忠权力滔天,无人敢与之做对。

也就是说整个朝堂之上,没有一人能直言进谏,鞭笞皇帝。唐太宗时期,谏臣魏征等贤臣敢于直言,所以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况。

若说唐玄宗时期没有贤臣敢于谏言,那么汉景帝时期,晁错便是那个贤臣。晁错,帝师,汉景帝刘启年幼时其便是刘启的老师,汉景帝登基后,晁错提出了''重农抑商,移民实边''等重大举措,直接将汉朝经济与边防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另外导致七王叛乱的《削藩策》就是晁错所撰写,虽然晁错结局让人惋惜,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汉景帝能够集权。

武将强与弱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叛乱已经发生后,再提其他都无意义,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平乱。西汉时期,七王叛乱,虽然汉景帝早就预料到了,但总归需要有人平乱。此时的太尉周亚夫,用奇兵三个月内就平乱成功,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彻底被瓦解。

再看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杨国忠领兵无能,安禄山耗时一个月便攻入洛阳。为了推卸责任,杨国忠蛊惑唐玄宗,再杀几名武将。

此时的唐朝,不但没有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领兵平叛,更可悲的是,安禄山六万兵马将唐玄宗逼至马嵬坡后,那些武将竟然将错全怪罪到杨贵妃一个女子身上,逼迫唐玄宗杀死杨贵妃。这是战争带来的悲剧,也是一个朝廷的悲剧。

四、结语

不难看出,西汉的七王之乱能够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平乱,与汉朝诸侯制不无关系,同时也离不开汉景帝本身的英明,文臣的敢于直言,武将的用兵如神。

也正是因为这些种种原因综合起来,七王之乱对西汉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反而奠定了汉武帝''强汉''的基础。而唐朝呢,后期唐玄宗的昏庸,杨国忠等奸臣当道,直接导致朝廷军队战斗力颓弱。而马嵬兵变之后,即便新帝登基,前面长达百年的藩镇制,权利的分散,也让新帝即便有心平乱也无力。

所以即便安禄山战败,新帝也无法再次集权,恢复大唐往日的荣光,自此之后,唐朝长期处于藩镇割据的状态,朝廷政权无力统御地方势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