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业形势

如题所述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3
现在这个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因为现在大学生非常多了
第2个回答  2020-12-03
大学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 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 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 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 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 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 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 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