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儿童散文《珍珠泉》

分析儿童散文《珍珠泉》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交流,体会珍珠泉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却把这篇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来讲了,对教材的解读不深入,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时间利用不到位,导致没能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其他老师与我进行了交流,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自己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首先导入环节不够简洁,让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神奇的泉以及各自的特点,结合课后资料袋教师图片展示,这个环节花时过多,可将资料袋放在课后作为拓展;其次三年级虽然字词教学仍为重点,但对于一篇略读课文来说,把字词单独拿出来教学,部分字词还配以图片展示讲解,例如:“青苔”、“蕨草”。从重点字词到重点句子,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花时同样过多,这样的字词教学在一篇略读课文中是不需要的,导入和字词两个环节花时过多导致课文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在课文细节的处理上还不够成熟,对于重点内容的挖掘不够深,语言训练点也没有很有效地进行拓展。

通过这节略读课文的教学,我和许多老师进行了交流,自己也进行了许多反思,从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以后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做到有效教学。

首先,有效的导入,略读课文的导入应该简洁明了,一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习内容的关注。二是能准确切入学习的内容,指向该教学活动目标的核心。

其次,教学时,教师要还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先理清文章脉络,可尝试归纳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珍珠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美情深,教师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品词分析中欣赏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读中品尝到美的愉悦,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最后,突出重点,体会泉水的特点及水泡之美。本文重点写了泉水绿、深、清的三个特点,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语言环境,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说话写话练习。对于一些不同常规的用词点,教师应该适时点拨,带领学生去体会,例如“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中的“筛”字,为什么不用“照”、“射”呢?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之精妙。

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做适当点拨、指导,各个环节做到有效教学,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自己在教材的研读上还要不断深入,在教案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实效,环节设计不仅要有效更要高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6
《珍珠泉》是一篇优美的儿童散文,描写了作者家乡的一口神奇的泉眼,文章浅显易懂,语言优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文章首先描述了珍珠泉的位置和特点,泉水清澈、深邃,从地下冒出来,如同珍珠般美丽。接着,作者用自豪的语气说明这就是“珍珠泉”,而且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流露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在文章的结构上,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珍珠泉的位置和特点,然后详细描写泉水的外观和冒出来的形态,最后再次总结珍珠泉的美丽和重要性。
此外,文章还注重细节描写,如水泡的形状、动态和颜色等方面,让读者对珍珠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珍珠泉》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2个回答  2017-05-17
课文《珍珠泉》主要写了泉水的特点有:(绿,幽深,清澈)的特点。
课文中例句: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珍珠泉的绿。
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写能看清潭底的石头沙粒树叶,强调珍珠泉的幽深和清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