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败了耗尽蜀国国力这种说法对吗?

如题所述

  这种说法槽点多多。
  1: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出祁山只有两次。如果说“出祁山”是北伐的意思也不对,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
  2:诸葛亮北伐并没有任何史料描述消削弱蜀国国力。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所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3:实际上穷的是魏国,列举部分史料。
  【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三国志杨臯传。
  【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三国志杨臯传。
  【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邓艾传。
  【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曹植
  【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两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司马孚

  如果单纯的结果论,诸葛亮终究未能达成【还于旧都】的目标,而魏国方面则成功阻止了诸葛亮的入侵,胜利方当为魏国。然而,诸葛亮在多次北伐中,所表现出来的愈挫愈勇的斗志,以及为了克服国力差距、攻守异势而进行的大量的革新与改变,攻城拔地,射杀魏国高级将领,最终使得强国无奈转入消极守势,都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慨。
  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改良了八阵图、改良了作战武器,使得步兵对抗步骑混合部队竟然占据优势,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同时发明木牛流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队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也使得诸葛亮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中留下了亮丽的一笔。

  最后申明:谈论历史问题,请以史料为主。如果史料不可信,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成了伪命题,随便YY着回答一下就好了。
  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自己观点是好的,但是提出观点的同时就请列出证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1-17
对于这样的说法历史上有很多评论,但只论事实而说的话我认为是有些过偏了的。诸葛亮治蜀是众所周知的,其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至于六出祁山,虽然可以说没有大成,但至少也是没有大败的,对于军政,诸葛亮还采用的军屯法,即屯兵与当地农民共同耕作,其成果民分二份,军分一份。所以诸葛亮的出兵对于蜀国虽说有消耗,但是还不至于耗尽蜀国的。另外,大家都知道蜀国的灭亡是因为诸葛亮死后很对年邓艾翻山越岭直抵成都,蜀主刘禅投降,而当时姜维正和钟会对峙。所以蜀汉灭亡不是在国力上的软弱不敌,而是政治上的无能。因此,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十分片面的。
第2个回答  2019-07-30
以蜀国当时的情况,北伐没可能能胜利,只会白白消耗掉蜀国的国力。参考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北伐,最后还是失败。根本原因,打仗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先壮大根据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皇,才是最要紧的事。蜀国绝对有地利优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是说说而已,只需要等待好天时人和,魏国大乱,司马家族失人和,就可以开始北伐,成功概率会大很多,就算暂时失败,也可多次崛起,参考刘邦打败项羽之前,反复失败,原因无它,成都富裕,败得起。实力不济时,就默默集攒,以己方优势,损敌方劣势,壮大自己,一旦大势到来,务必致命一击,绝不让敌方有喘息之机,胜利就必来。诸葛亮北伐太急,虽然后方通过七擒孟获后的确稳定,但是十多万户的人口数量,意味着战争潜力不大,莫若学勾践卧薪尝胆,训练精兵良将,大力发展生产,鼓励生育,重视教育,提高医疗质量(古代幼儿夭折率高),探索新的武器,培养好接班人,确保蜀国国力的提升……其实除了北伐,诸葛先生要干的事情太多了,特别是一点,事必躬亲的习惯是真的不好,累死不说,没有花时间去思考,规划,修正,总结北伐事业的战略,战术,这才是六出祁山几乎失败的所有原因所在。
第3个回答  2014-11-17
太对了。
三分天下。魏国实力毫无疑问的最强,蜀国偏居西南,以弱伐强,就算名义上联合东吴,吴蜀能亲密无间?胜算真心不大。平衡最重要,诸葛一心要打破平衡。
蜀国本身就那么点地方那么点人,蜀国一直在打仗,相反魏国还有余力弄什么屯田啥的,蜀国根本没这么大的国力支撑,后期蜀中无大将的现象跟诸葛亮一生正法不可说没关。
第4个回答  2014-11-17
不能这么说,诸葛亮虽然多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战略是没有错的。蜀汉不北伐曹魏也会南下,不可能让你偏安一隅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