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细胸金针虫
成虫:体长8-9mm,宽约2.5mm。体形细长扁平,被黄色细卧毛。

细胸金针虫(图一)[2]
头、胸部黑褐色,鞘翅、触角和足红褐色,光亮。触角细短,第一节最粗长,第二节稍长于第三节,基端略等粗,自第四节起略呈锯齿状,各节基细端宽,彼此约等长,末节呈圆锥形。前胸背极长稍大于宽,后角尖锐,顶端多少上翘;鞘翅狭长,末端趋尖,每翅具9行深的封点沟。
卵:乳白色,近圆形。
幼虫:淡黄色,光亮。老熟幼虫体长约32mm,宽约1.5mm。头扁平,口器深褐色。第一胸节较第二、三节稍短。1-8腹节略等长,尾K圆锥形,近基部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和4条褐色纵纹,顶端具1个圆形突起。蛹体长8-9mm,浅黄色。[1]

百度词条地址: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CDYEGX8BA0UxHzojkCdSqqfya9dMoUvRrzOh8T4WepZWgdiTCj7kbI_S_HfAr4Q

宽背金针虫
雌虫体长10.5~13.12mm,雄虫体长9.2~12.0 mm,粗短宽厚。体黑色,前胸和鞘翅带有青铜色或蓝色色调。头具粗大刻点。触角暗褐色而短,端不达前胸背板基部,第1节粗大,棒状,第2节短小,略呈球形,第3节比第2节长2倍,从第4节起各节略呈锯齿状。前胸背板横宽,侧缘具有翻卷的边沿,向前呈圆形变狭,后角尖锐刺状,伸向斜后方。小盾片横宽,半圆形。鞘翅宽,适度凸出,端部具宽卷边,纵沟窄,有小刻点,沟间突出。足棕褐色,腿节粗壮,后跗节明显短于胫节

老熟幼虫体长20~22 mm,体棕褐色。腹部背片不显著凸出,有光泽,隐约可见背纵线。腹部第9节端部变窄,背片具圆形略凸出的扁平面,上覆有2条向后渐近的纵沟和一些不规则的纵皱,其两侧有明显的龙骨状缘,每侧有3个齿状结节。尾节末端分岔,缺口呈横卵形,开口约为宽径之半。左右两岔突大,每一岔突的内枝向内上方弯曲;外枝如钩状,向上,在分枝的下方有2个大结节:一个在外枝和内枝的基部,一个在内枝的中部。

体长约l0 mm。初蛹乳白色,后变白带浅棕色,羽化前复眼变黑色,上颚棕褐色。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具1尖刺突,腹部末端钝圆状,雄蛹臀节腹面具瘤状外生殖器。
宽背金针虫如遇过于干旱的土壤,也不能长期忍耐,但能在较干旱的土壤中存活较久,此种特性使该种能分布于开放广阔的草原地带。在干旱时往往以增加对植物的取食量来补充水分的不足,为害常更突出。
是个害虫

词条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254411.htm

钩金针虫
2—3年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在河南南部,越冬成虫于2月下旬开始出蛰,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白天潜伏于表土内,夜间出土交配产卵。雌虫无飞翔能力,每雌产卵32—166粒,平均产卵94粒;雄成虫善飞,有趋光性。卵发育历期33—59天,平均42天。5月上旬幼虫孵化,在食料充足的条件下,当年体长可至15mm以上,到第三年8月下旬,幼虫老熟,于16—20cm深的土层内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天,平均约16天。9月中旬开始羽化,当年在原蛹室内越冬。在北京,3月中旬10cm深土温平均为6.7℃时,幼虫开始活动;3月下旬土温达9.2℃时,开始为害,4月上中旬土温为15.1—16.6℃时为害最烈。5月上旬土温为19.1—23.3℃时,幼虫则渐趋13—17cm深土层栖息;6月份10cm土温达28℃以上时,沟金针虫下潜至深土层越夏。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土温下降到18℃左右时,幼虫又上升到表土层活动。10月下旬随土温下降幼虫开始下潜,至11月下旬10cm土温平均1.5℃时,沟金针虫潜于27—33cm深的土层越冬。由于沟金针虫雌成虫活动能力弱,一般多在原地交尾产卵,故扩散为害受到限制,因此在虫口高的田内一次防治后,在短期内种群密度不易回升。

词条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689311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