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音律

对于古代音律方面,我所知道也不过就是宫商角徵羽这点知识。

对于这方面我一直很想学习一下,但是不知道怎么入门。

希望大家给出几本古书,关于古代音律方面的,最好还有现在出的一些写古代音律的书,我在网上搜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谢谢

  下面时一些关于音律学的一些资料,里面有关于古代音律学的知识,仔细看一下。宫商角徵羽是按照三分损益来定律的,与现在的十二平均律大概的对应关系是

  宫 商 角 徵 羽
  C D E G A

  http://wenku.baidu.com/view/989db96fb84ae45c3b358c8f.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fe7c3cd8ce2f0066f533227b.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295513c58bd63186bcebbc95.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30c6031ec5da50e2524d7f95.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a911f70a79563c1ec5da71af.html

  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里也有部分相关的内容。

  中国古代音律类著作

  音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古代,礼乐并重,班固《汉 书•艺文志》引孔子话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二者相与并行。”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音乐要繁 荣,必须有坚实的音律学知识的基础。由此,古人对音乐的重 视,也就促进了相应音律知识的发展,促成了音律类著作的涌现。
  在先秦时期,古人已 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音律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大都 分布在有关书籍之中,没有专论音律的著作。例如,传统十二律的名称及其 意义,最早是在《国语•周语》一书中得到阐发的;影响古代音律计算达两 千年之久的三分损益法,具体内容则首见于《管子•地员》篇。而《吕氏春 秋•季夏记•音律篇》,则详细记载了运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十二律的具体过 程,其《古乐》篇还记述了古人关于十二律起源的认识。在《吕氏春秋》、
  《礼 记》等书中,对音律与节令、气候之关系,都有所论述。这些论述,构 成了中国古代音律学说与天文密切相关的重要特点。在先秦古籍中,论述到 音律知识的,还有很多,上引数种,仅是一些典型例子。
  进入汉朝以后,音律知识广泛散布于各类书籍之中的情况,并未发生多 大变化。实际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存在的。例如《淮 南子•天文训》是一篇天文学著作,但它却花相当大篇幅讨论音律理论,七 声音阶就是在这本书中首先被提及的。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音乐著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录了
  “乐六家百六十五篇”,从书名来 看,这六家乐书的内容,主要是音乐艺术, 并非从数学和物理角度专门讨论乐理的音律类著作。班固对当时的音乐状态 有个评论,他说:“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 而不能言其义。”这一评论,反映了当时音律知识的一般状况。
  此外,班固 在《汉书•艺文志》的“五行类”中,还记述了一些与音律
  有关的著作。把音律与灾异相联系的倾向,先秦时期亦有,到汉代表现得更 严重了。
  在 中国历史上,司马迁作《史记》,开辟中国史书的新纪元。《史记》
  在音律类著作中,也有其独特地位,它首开以专章讨论音律之先例。《史记》 的八书,“乐”、“律”占其二,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律 书”部分,司马迁除了介绍有关音律计算的具体内容外,还以风和气为基础, 对五声、十二律以及和历法相关的十干、十二支、十二月和二十八宿进行介 绍,进一步加强了古人把历法和音律相对应的思想倾向。这套理论,为班固 所继承,在《汉书》中得以发挥,变得更为系统化。班固将律、历合为一志, 称为《律历志》,由此开始,奠定了音律学说在正史中不可动摇的坚固地位。 至今我们要了解古人的音律知识,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要到《二十五史》相应 的《律历志》中去寻找。
  《汉书•律历志》的作用不但在于它开辟了在正 史中“律”、“历”合 一论述的先例,而且还在于它的内容的权威性。在这篇“志”中,班固记载 了王莽时由刘歆主持的“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所进行的考订音律和度 量衡的工作。刘歆在这一工作完成之时,有一份“典领条奏”,详细论述了 他们所认为的度量衡和音律的基本原理。班固认为这一“条奏”“言之最详, 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刘歆的理论为后人所接受,这使得《汉

  书•律历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音律著作之一。 除了正史中的《律历志》以外,古籍中还有许多专门的音律类著作。例
  如《隋书•经籍 志》载录乐类著述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其中绝大部分属 于音乐艺术类,但其中也有诸如《乐律义》、《钟律义》、《黄钟义》之类 看上去似与音律有关的著作。类似情况,后世亦然,例如《旧唐书•经籍志》 “乐类”部分的载录,即与之相仿。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 书》在收录图书时,对音乐类和音律 类图书做了严格区分,音乐类收录于“子部•艺术类”,而音律类则收入“经 部•乐类”。收入《四库全书》的音律类著作共有二十三部,四百八十三卷, 它们基本反映了我国古代音律类著作的发展水平。
  在《四库全书》收录 的音律类著作中,南宋蔡元定所著的《律吕新书》, 是成书时间较早而又比较重要的一部。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律吕本 源”,共十三篇;下卷为“律吕辨证”,共十篇。蔡元定在此书中的贡献是: 他在十二律的六个大半音之间各增加一个变律,使与次一律之间构成小半音 关系,从而解决了古代十二律旋宫后的音程关系与黄钟宫调不尽相同的问 题。这是宋代在律学上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不过,蔡 氏此书定性讨论多,定量讨论少。《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该书“大旨皆拘 于古法,而不通算术候气之说,尤万不可行。”这一评价,有些偏颇,但说 该书“不通算术”,也并非完全无的放矢。
  与《律吕新书》相比,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在书的篇幅和内容
  上,都远远胜过了前者。朱载堉 毕生潜心钻研乐律、历算等,《乐律全书》 是他的代表作。该书汇集了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价 说:“书凡十种,大旨括于《律吕精义》一书,与蔡元定说多所异同,而特 有心得。所见较元定为深,盖空谈、实算之别也。”这一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乐律全书》的一些内容,代表了中国古代音律知 识发展的最高水平。
  《乐律全书》汇集了朱载堉十余种著作。该书从万历二十 四年(1596 年)
  到三十四年(1606 年)雕版印刷完毕,费时十年。书的内容涉及音律学、数 学、天文学、物理学、计量学、乐器制作、乐器考古、音乐、舞蹈、绘画、 诗歌、哲学等,反映了朱载堉的多项科学成就,是我国科学史和艺术史上的 一部光辉巨著。其中的《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二书,在科学史上地位 尤其重要。因为在音律学上极为重要的十二平均律,就是在这两本书中提出 来并得到详尽阐发的。《律学新说》成书于 1584 年,朱载堉在书中提出了他 称之为“新法密率”的十二平均律。后来,他在《律吕精义》(成书于 1596 年)中又做了进一步阐释,通过精密计算和实验,说明了他的“新法密率”, 这是音乐史上最早以等比级数平均划分音律、系统阐明十二平均律理论的声 学论著。
  到了清代,音律学著作涌现更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康熙皇帝 “御定” 的《律历正义》一书,该书是康熙“御撰”《律历渊源》的第三部。嗣后, 乾隆皇帝又步其祖之后尘,“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这两部 皇帝“钦定”的音律学著作,为整个清代音律学知识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在清代音律学著作中,江永所撰十卷本《律吕阐微》一书应予一提。《四 库全书简明目录》评价说,“其著书大旨,则以郑世子(按:指朱载堉)乐 书为宗,惟方圆周径用密率起算,与之微异。”在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竞相

  对朱载堉十二平均律横加指责情况下,《律吕阐微》一书居然以“郑世子乐 书为宗”,而且还能补正朱载堉音律理论的个别不足,也是难能可贵的。
  律历之学,在古代历来被视为一门高深学问,当代学者许多人也都视其 为畏途。本文的介绍,也难免有挂一漏万、隔靴搔痒之虞。要全面把握古代 的音律学著作,还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劳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