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天文望远镜目镜代号,如K,H,PL,有什么分别啊?又代表什么意思的?谢谢

谁能告诉我啊?哪一种的目镜代号倍数要高些啊???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有SR、H、K和PL之分,SR镜和H镜是0.965英寸口径的,视场小而暗;K镜和PL镜的口径是1.125英寸,视场大而亮,PL目镜一般是2组4片的比K目镜好。
如果你要高倍就要选短焦距的目镜,物镜焦距/目镜焦距=放大倍率。但是放大倍率是个没意义的参数,一般最大的放大倍率不能够超过物镜口径的1.5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6
目镜的标准型号例如 PL F15mm

前面字母代表目镜的类型,F和数字代表目镜的焦距,在物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其焦距和放大倍数是反比关系。这个是15mm焦距的 普罗目镜(PL) ,望远镜放大倍数=物镜的焦距/目镜的焦距,例如你用80600的望远镜,放大倍率就是600÷15=40倍,和目镜类型没有关系,类型只决定成像质量、表观视场等。

常见目镜有:
凯涅尔目镜(K)
惠更斯目镜(H)
冉斯登目镜(SR)
普罗斯尔目镜(PL)

其中普罗目镜的性能是最好的,由4个镜片组成,凯涅尔也不错,初学者一般分辨不出来目镜的差异,而资深爱好者和观测爱好者一般会有一整套十几支目镜,一套顶级的目镜要近万元,一个好的目镜价钱可能顶一台不错的望远镜,重量也可能超过1kg
第2个回答  2010-06-26
惠更斯目镜(H式或HW式)
荷兰科学家惠更斯于1703年设计,有两片平凸透镜组成,前面为场镜,后面为接目镜,他们的凸面都朝向物镜一端,场镜的焦距一般是接目镜的2-3倍,镜片间距是它们焦距之和的一半。惠更斯目镜视场约为25-40度。过去,惠更斯目镜是小型折射镜的首选,但随着望远镜光力的增大,其视场小,反差低,色差,球差场曲明显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所以目前这种结构一般为显微镜的目镜采用。
冉斯登目镜(R式或SR式)
于1783年设计成功,也是两片两组结构,由凸面相对,焦距相同的两个平凸透镜组成。间距为两者焦距和的2/3-3/4,其色差略大,场曲显著减小,视场约为30-45度,目前已很少采用。
凯尔纳目镜(K式)
是在冉斯登目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出现于1849年,主要改进是将单片的接目镜改为双胶合消色差透镜,大大改善了对色差和边缘像质的改善,视场达到40-50度,低倍时有目镜着舒适的出瞳距离,所以目前在一些中低倍望远镜中广泛应用,但是在高倍时表现欠佳。另外,凯尔纳目镜的场镜靠近焦平面,这样场镜上的灰尘便容易成像,影响观测,所以要特别注意清洁。美国一家公司在凯尔纳目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研制出了RKE目镜,其边缘像质要好于经典结构。
阿贝无畸变目镜(OR式)
1880年由德国蔡司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阿贝设计,为四片两组结构,其中场镜为三胶合透镜,接目镜为平凸透镜,该目镜成功的控制了色差和球差,并把鬼像和场曲降低到难以察觉的程度,它还具有40-50度的平坦视场和足够的出瞳距离,在各倍率都有良好表现,一直被广泛采用。
爱勒弗广角目镜
1917年研制成功,是专门为需要大视场的军用望远镜设计,是其后所有广角目镜的鼻祖,结构为5片三组,视场高达60-75度。非常适合观测深空天体,由于边缘存在像散,所以不太适合高倍设计,其在低倍时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
普罗素目镜(PL式)
又称为对称目镜。由完全相同的两组双胶合消色差透镜组成,其参数表现与OL目镜相当,但具有更大的出瞳距离和视场,造价更低,而且适用于所有的放大倍率,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目镜,曾派生出多种改进型。
Nagler目镜
一种于1979年由美国人设计的高档目镜,有着82度的惊人视场,优质的边缘像质和舒适的出瞳距离,以及复杂的结构和高昂的价格,和超过一公斤的重量。

转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46270.htm?fr=ala0_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