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0-06-25
1。这些诗有鲜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这种色彩是深深植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中的。诗人在其诗歌中表现了他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质。他以爱国主义为基石,形诸梦境,幻化出了他梦诗丰富多彩的艺术色调。
代表作品《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这首诗是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诗人于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任上所作,其中充溢着诗人渴望故国复兴的激情和高远、美丽的想象,曲折地反映了他坚持抗战、一生报国的壮志豪情。尤其是诗末尾两句诗乃以凉州女儿梳头的一个小小细节反映了整个时局的重大变化,实有一粒粟中藏世界之妙。不过,它是立足于“故地不劳传檄下”这种广大人民反抗压迫与蹂躏的精神的,而且巧妙地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梦境中圣主亲征的记叙,实际正是南宋小朝廷皇帝与大臣苟安享乐、文恬武嬉的现实反映;尽复汉唐故地的胜利景象的描写,正是国土沦丧,当权者无意恢复疆土的现实反映;国家一统用淳熙年号以及繁荣景象,正是沦陷区人民忍死望恢复的现实反映。因此,此诗字字是血,是泪!
2。是梦诗中有人物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那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战士.
3。陆游梦诗中常常有着寄托物,以托物言志。寄情山水自然中的有梅花、菊花、兰花和竹子等高洁的意象。陆游之词《卜算子·咏梅》一致,表现了诗人的孤高情怀和劲节的人格力量,其中就有梦诗《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和《涟漪亭赏梅》。更加感人的是在诗人终卷之作——有“三呼渡河之意”评价的《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