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阴阳关系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关系如下:

在我们日常话语中,公历常常被称为“阳历”,而农历则常常被称为“阴历”。将公历称为“阳历”确实没什么问题,但将农历称为“阴历”,其实是错误的。

世界上的历法有三大类型:一是阳历,就是只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其实是地球的周年绕日公转造成的,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如此,一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二是阴历———真正的“阴历”只考虑月亮的周期运动,这样的历法今天伊斯兰世界仍在使用,即所谓回历,一年的长度,平年为354日,闰年为355日。

三是阴阳合历,相对来说,阳历和阴历都比较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历法却比它们都要复杂,因为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则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二十四节气很有可能是从初民对物候的观察记录发展而来的,因为每年的物候变化正是地球周年绕日公转造成的,所以物候变化与太阳周年视运动是对应的。

在传世历法中,每逢列有二十四节气表时,常将“七十二候”与之对应,附于每节气之下,每气三候,这明显提示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与先民的物候观察大有关系。

二十四节气体系成立之后,古人对节气的推求又精益求精。开始时只是简单地将一年的时间作二十四等分,每一份即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完全相等,这样划分出来的节气称为“平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8
回答一:自古以来,阴阳和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阴阳”就是太阴(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的规律或学问,古人用二十四节气来反映这种阴阳关系。二十四节气(略)中的“冬至”到“夏至”交接点前的节气属于“阳”,“夏至”到“冬至”交接点前的节气属于“阴”。科学的讲:我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由于地球是椭圆形的,且两极轴心有夹角,在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中产生了上下移动的现象,往上(北)的最高点被人们规定为“北回归线”,往下(南)的最低点被人们规定为“南回归线”,由于地球的倾斜夹角,所以在其公转中,太阳直射点基本在地球赤道间,越往南、北,斜射幅度(面)越大。“冬至”就是地球公转运动到最北点的“北回归线”后,即将往南运动而下,再公转到最南点的“南回归线”,就是“夏至”的开始,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阴阳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传统的讲:周易八卦在罗盘上表述的阴阳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是,太阳斜射在地球最北点的“北回归线”时用全阴的“坤”卦表示,进而返回初始用“复”卦表示,代表“冬至”开始“一阳复始”;“夏至”用“逅”卦表述,代表太阳在最南点的“南回归线”时,“一阴复始”。
回答二:明白了上述的关系,要想正确运用到“景观设计”上,还需多少了解点八卦五行的知识。根据指南针或罗盘先在欲做景观的地面上定位(方向),再按罗盘上二十四节气进行设计,要表现出春夏秋冬四季和“阴阳”关系来。不知回答满意否啊...
第2个回答  2015-12-02
冬至到夏至是阳增阴减,夏至至冬至是阴增阳减的过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2-02
首先要明确何为阴阳,阴阳是相对的理念,广义可指世间万事万物,狭义在这个问题里,我给它下个定义: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就是阳。此地面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
立春为阳气升的起点,春分前,大地下面的热(阳)多,大地上面的热(阳)少,阳少阴多,人类就会感觉冷;春分时,大地上下的热(阳)是平分的。立夏为阳气浮的起点,夏至,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升极则降,立秋为降之起点,秋分前,土上热多,土下热少,秋分时,土上土下的热平分。立冬为沉之起点,冬至,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降极则升,就这样循环不已。
(可画一个圆,圆的左边是春分,左下角是立春,上是夏至,左上是立夏,右是秋分,右上是立秋,右下是立冬,下面是冬至,阴阳的变化就是沿着整个圆的顺时针运转)
第4个回答  2015-12-02
追问

不是问句而是陈述

追答

中国中医就是安二十四节,八卦象,

追问

在具体点呢,最好是论文那种

追答

二十四节,是每十五天一个节,每个节太阳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具体情况你我时间去中医院看看就懂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