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上世纪或本世纪中,日本文学为何那么轻柔,俄国文学为何那么

请问:在上世纪或本世纪中,日本文学为何那么轻柔,俄国文学为何那么粗犷,中国文学为何那么拘泥于一点而没有多大的普遍观赏价值?

你问这个问题很大。首先中国文学在上个世纪并没有那么的不堪,类似鲁迅、郁达夫,还有一派四五以后的诗人,其实他们的作品都是不错的。上个世纪中国文学很大程度上拘泥于一点,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主要还是上个世纪我们真正拿得出手的长篇小说还是太少,现在虽然多了一些,但总体来说还是以散文作品居多。散文给人的那种懒懒散散、不够深入,不成气候的感觉导致了大多数读者对所谓的中国文学没什么印象。我们提到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时,自然而然会想到长篇,四大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我是猫,这些长篇都很的好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特质,文化精神,而上世纪中国文学少有这一类作品。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思想其实是很相近的,两个民族本来都对自然主义的文化有着很大的推崇,日本的这种自然主义比较悲哀一些,这一部分与他们的那种短暂而光辉的菊花精神民族性格有关,另一方面还和上个世纪日本的遭遇有关。上世纪日本的全盘西化政策,走向资本主义的主张很直接的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离异,甚至是整个文化传统的快速洗牌——工业化城市代替了昨日的田园城镇,利益的追求使人与人之间的朴素忠诚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就导致了大批的日本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文人为此而自杀的不在少数,他们都深感意识到不可扭转的诗意贫乏时代的到来,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回忆往昔,回忆曾经的自然,那种日本所特有的哀怨轻慢色调至此而来,中间也间或杂糅了一些西方的唯灵主义思想。而中国,虽然上个世纪前期经历了大动荡,但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还是坚信那一份浩然正气的儒家精神的,或者说是对自己几千年文化的一种自傲,中国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大国,很多时候对所谓的“精致”追求不高。中国当时虽然接受了一些西方文化里面的颓废主义,但思想还是积极地,中国人也经历了浩劫,所以中国人也有悲伤,但这种悲伤不是绝望的,而是暂时的,文字看起来软绵绵,其实还是很倨傲的。但这一切在上世纪后期经历了改变——为何没有普遍的观赏价值,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古代中国文学的观赏价值很大程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体验,直到近代以来国人才思考起中国文学的方向,如何塑造一种具有中国民族品质特点的文艺作品,该怎么写?是不是应该聚焦小人物的生活困境?还是应该成为一种反映社会矛盾的长篇?自从民族危难结束,反抗、呼号的革命文学不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是否应该跟从西方的先锋派文学,更多谈一些意识上的阳春白雪?中国的基督教文化一直不是主流,宣传一种泛爱的思潮是不是相宜?这是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这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困境,只是换了一些表面现象而已,实质相同。只能说中国的文学想要兴起生不逢时,选的时机不好,赶上了一个很难写小说的世界时代。俄国文学,俄国文学是一个更大的主题。为什么俄国文学表达粗狂?我以为这与俄罗斯文化中特有的“黑葡萄酒精神(别尔嘉耶夫)”、晚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宗教文化有关,有趣的思考点可以认为俄国文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思考与反诘。当然我们也不应当忽略俄国文学很大一部分的载体都是现实主义,甚至过去现实主义似乎都已成为了俄国文学的专利了。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的聚焦中心就在于俄罗斯所经受的那些个深大的民主变革,以及在该变革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思想境况,别林斯基的文艺理论,批判现实主义,很大程度上就已经为俄国文学定调了——这注定是一种“下里巴人”的文学,是一种描画现实的文学,在这里普鲁斯特的感伤是没有多大市场的。总的来说,俄国文学和日本的文学似乎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而中国文学的不堪,很大程度上是多数人觉得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不值得一提,或者认为值得一提的人都在追求尚古,这样就很难催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国文学的诞生,换个角度,也许中国本来就没有文学,只有炫技、闲言碎语的记事本末和应酬诗呢?那么我们就无异于从零开始。这是极端的看法,这一否定为的是帮助我们勘察中国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我觉得鲁迅的道路很大被人忘记了,鲁迅批判中国文化为的就是提取中国的真正精华,这条道路很少有人走下去,或者这条道路还有没有至今都很成问题。很多时候一本书,有着中国作者署名,但其内容实质并不一定就是中国的,可能不知道是谁的。对了,我最近看了邓晓芒的一篇文章,关于王小波和钱钟书的,问主可以看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