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奶便是娘”“三岁看到老”真的有道理吗?

如题所述

心理学家哈利·哈洛通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系列富有争议的实验,展示了母爱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实验中,哈洛将刚出生几小时的恒河猴和它们的母亲分隔开,并给它们做了两个人工“继母”。一个“继母”由铁丝编成,顶端安装了一只奶瓶;另一个“继母”包裹着柔软的毛巾布,但没有奶瓶。有趣的是,相较于铁丝妈妈,小猴子更喜欢和毛巾妈妈在一起,由此证明了在幼儿成长的问题上,父母的关爱比温饱更加重要。中国人有句话讲叫:“三岁看到老。”这句话其实不无道理,在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 马勒的理论框架内,充分贴合了三岁看到老这句古话。其实一个人心理发育的最核心阶段就是在这生命原初的几年内,这个阶段孩子的被照顾的经验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而性格即是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这三年的成长经验关乎孩子的一生。再来谈一谈温饱和关爱之间孰重孰轻。在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金字塔最下端的首先是生存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也就是温饱是最关键的。很多家长认为,我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这就是爱孩子了,而当孩子身上出现了问题的时候,父母可能还会去苛责孩子,我给你最好的物质条件,你怎么可以这个样子?!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当代中国家庭中非常普遍。其实这不是纯粹的爱,而是一种父母心理的代偿和敷衍。因为父母觉得自己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所以希望用金钱和物质去弥补这些父母分内的职责。而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譬如爱与高质量的陪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1

如果把母爱比作孩子的空气,那么父爱就是水。对于三岁之前的孩子,虽然母亲更加重要,但是并不代表父亲无足轻重。在孩子早年的生命中,母亲有一种近乎癫狂的叫做“原初母爱灌注”的状态,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大概三个月左右,甚至可能更久,而这种原初母爱灌注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依托父亲与母亲构建的家庭背景来支撑。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叫做促进性环境,不论是适合的环境还是不适合的环境,都会影响儿童的发展。如果有一个促进性环境,婴儿将在成熟的过程中成长并取得成功。母亲是最早期的环境,够好的母亲就是促进性环境。而这个促进性环境的背后则是父亲为母亲提供的依托。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父亲是不能缺失的,如果父亲缺失,母亲可能是焦虑或者分心的,这种不良的状态也势必会给早期的婴儿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17-11-21

中国人有句话讲叫:“三岁看到老。”这句话其实不无道理,在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 马勒的理论框架内,充分贴合了三岁看到老这句古话。其实一个人心理发育的最核心阶段就是在这生命原初的几年内,这个阶段孩子的被照顾的经验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而性格即是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这三年的成长经验关乎孩子的一生。

再来谈一谈温饱和关爱之间孰重孰轻。在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金字塔最下端的首先是生存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也就是温饱是最关键的。很多家长认为,我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这就是爱孩子了,而当孩子身上出现了问题的时候,父母可能还会去苛责孩子,我给你最好的物质条件,你怎么可以这个样子?!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当代中国家庭中非常普遍。其实这不是纯粹的爱,而是一种父母心理的代偿和敷衍。因为父母觉得自己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所以希望用金钱和物质去弥补这些父母分内的职责。而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譬如爱与高质量的陪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