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五回三个人物,三个现实故事的作用?

如题所述

“寒林钟馗”是一种民间岁时的文人化转变,这样的创造使文人既能够在岁时的轮转中取得与世界的合宜协调,又能够具有独特的清雅诗思。
自古至今,人们对钟馗的期待,由早期的捉鬼除疠的现实需求,发展到了吉祥祈福与超然独立的精神需求。这似乎也预示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未知面前的无助和恐慌终会过去,而经由岁时与文化的洗礼,吉祥与诗意的回响将会悠远流长。
钟馗的祛疫除祟故事
据研究,与钟馗相关的著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和《礼记》中所提及的“终葵”。《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注曰:“终葵,椎也。为椎于其杼上,明无所屈也。”南宋林希逸(1193—1271)在《考工记解》中(图1)绘制了“终葵”的形式,是一种前端凸起的大圭。每当朝廷举行“大傩”仪式之际,天子就会佩戴这样的大圭,用作驱邪除祟的法器。
图1南宋,林希逸撰:《考工记解》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册,第55页。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钟馗已经成为杀鬼的形象。但钟馗的故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主要的情节在于祛疫除祟。在唐代的敦煌写卷,如《除夕钟馗驱傩文》(S.2055)等中,出现了除夜钟馗行傩仪的载录。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则载唐明皇染疫逾月,梦中经钟馗捉鬼后痊愈,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后世所录的钟馗传说也大多类此,可见钟馗杀鬼或驱鬼的故事是古人理解中治愈瘟疫的手段。
一般认为中唐以后,画钟馗成为新年岁时活动的重要部分。如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等中都提到新年之际朝廷赐钟馗像以去疫,并历日表,以鼓舞新年士气之事,即:“图写神威,驱除群厉,颁行律历,敬授四时。” 冬去春来之际,正是疾疫容易流行之时,钟馗即成为祛疫除祟的特殊图像。石守谦先生在《雅俗的焦虑:文徵明、钟馗与大众文化》中认为,吴道子式的钟馗对后世多有影响,一直持续到十三世纪。如《益州名画录》卷中载,后蜀在每年杪冬末旬,翰林攻画鬼神者,例进《钟馗》。
从五代开始,“钟馗嫁妹”的主题就被援引入画。孟元老(不详—1147)所撰《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中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中提到,正月中街市上,三五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义。据《宣和画谱》载,南唐周文矩(活动于917—975)以及后蜀石恪(十世纪中叶)皆绘有《钟馗氏小妹图》。传北宋李公麟(1049—1106)、南宋苏汉臣(12世纪)与元代王振鹏(十四世纪前半)名下也都有《钟馗嫁妹图》(图2),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卷颜庚名下的《钟馗嫁妹》卷。“嫁妹”或为“嫁魅”之同音,“嫁”字除“嫁娶”之义外,还有“转移”之义,因此“钟馗嫁魅”如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所言,是一种“顺势巫术”,是古人根据“相似”的联想而建立的。在世界各地的人类防止病痛的巫术中,“转移”是常用的“顺势巫术”。
图2传元代,王振鹏,《钟馗嫁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元代,颜辉,《钟馗月夜出游图》,绢本水墨,长卷,24.8x240.3cm,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由两宋的相关载录可见,除了岁末至新年扮钟馗的仪式之外,钟馗也出现在图像中。宫廷里设有钟馗画屏,市街上大量出售钟馗像。如《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载:“夜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南宋周密(1232—1298/1308)《武林旧事》卷三“岁除”:“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梦梁录》卷六“除夜”中载:“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联,祭祀祖宗。”此时唐代朝廷画赐钟馗之事,已经被推广为岁末除祟迎新的活动。
仪式中的钟馗形象同时进入了演艺中。《梦梁录》卷六“除夜”中载,禁中的大傩仪,请教乐扮演钟馗等神祇的形象。《武林旧事》卷十“官本杂剧段数”中载《钟馗爨》一本,虽已经不得而见,但在被学者李家端考证为“五花爨弄”的传苏汉臣《五瑞图》中(图4),“爨”是一种带有夸张动作的表演,《钟馗爨》或由“跳钟馗”发展而来。此外发展出的另一钟馗画题,则是傀儡戏,尤其供儿童游戏所用的傀儡钟馗。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宋人《婴戏图》、传元人《夏景戏婴图》与清代画家陈字的《婴戏傀儡》等是这一类别的画题。
藏于弗利尔美术馆的龚开《钟馗出游图》(图5)中的墨妆的形象(图5),就可能来自傩仪的巫师和杂剧演员的妆扮的融合。倪葭和袁旭在《钟馗和他的妹妹》一文中举出孟郊《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此种墨面的妆容也出现在或为明人所绘的《五瑞图》右下角一形似钟馗形象的人物面部。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载腊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馗、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傩之遗意。”值得注意的是,钟馗小妹的墨妆和钟馗有所不同,细观之,与《宋真宗后坐像》(图7)中的面妆有相似之处,在额头鼻梁等处傅粉提亮,面颊的赭石色胭脂则成为了墨色,颈部亦然。其后一抱猫女子与双髻女子也是如此装扮,考虑可能在女性妆容上夸张而创的形象。大都会所藏颜庚名下《钟馗嫁妹》卷(图6),其后有吴宽题跋,有句云:“老馗既醉髯奋战,阿姨新妆脸如漆。”但画中钟馗之妹脸部并未有墨妆,画中部分形象很接近《钟馗月夜出游图》,应出自同一系统,且吴宽跋纸高度与本幅不一致,人物描线有钉头鼠尾视感,但亦可见原本中或有墨妆的存在。
图4传北宋,苏汉臣,《五瑞图》,绢本设色,轴,165.5x10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5 南宋,龚开,《中山出游图》,纸本墨笔,长卷,32.8x169.5cm,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6 传南宋/元,颜庚,《钟馗嫁妹》(局部),绢本墨笔,长卷,24.4 x 253.4 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7 宋人,《宋真宗后坐像》(局部),绢本设色,轴,177x120.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7 明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1485,绢本设色,长卷,36.7x960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8传宋人,《村舍驱邪图》,绢本设色,轴,190.8x104.1cm,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9明代,张风,《钟馗轴》,尺寸等不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0传元人,《天中佳景图》,轴,绢本设色,108.2x63.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眼中的诗意钟馗
新年对钟馗祈福的期待,在文人画的领域中,衍生出的则是《寒林钟馗》的画题。从审美趣味上而言,《寒林钟馗》具有五代“寒林图”的古意,又具有文人画特有的诙谐之意。“钟馗出行”系列多为无时令元素的背景。至明清之际钟馗像同时用于新岁和端午,配景的作用就更为重要,钟馗在图像中开始被置于山水之间。
从文献来看,《宣和画谱》卷十一中载,五代董源曾作《寒林钟馗图》和《雪陂钟馗图》,但没有实物流传。学者卢素芬曾对文徵明(1470—1559)的《寒林钟馗图》(图11)进行了研究。她注意到,《清河书画舫》曾载文徵明收藏过李成的《寒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明代谢时臣(1487—1567)的《仿李成寒林平野图文徵明题长歌合卷》。谢时臣曾在1534年以一件李成的《寒林图》向文徵明索题,然而此作在归还予谢时臣之后,不幸遭毁。为弥补此缺憾,谢时臣遂在得此跋十一年后,为文徵明的长题配了一件“寒林平野图”,并且将书画合裱为一卷。
文徵明在1536年为《寒林图》的题识中写道:“谢思忠以此纸索书二年矣,今日稍暇,为录此诗。”据卢素芬考察,在该画留置之后,文徵明创作了诸多与寒林、雪景相关的画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仿李成寒林图》(图12)、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寒林钟馗图》(1542)等,此外《空林觅句图》(1545)(图14)也有此种画风。这种对空间感的把握,使文徵明在八十岁创作《古木寒泉图》(1549)(图15)时,画出枝繁叶茂,错综复杂的树木,形成老辣而强烈的个人风格打下了基础,此种风格与一般认为文派的淡雅视感,如《江南春图》(1547)(图16)等相比,要雄强许多。从画面来看,《寒林钟馗》与文徵明所绘制的诸多寒林场景,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是纵深交错的空间感,树木均为乔木,无叶的鹿角枝交错,在画面中暗示出深远的三维空间,这与元代文人画中常见的一江两岸完全不同。第二是远景中往往出现暗示空间的云气,进一步拉远空间的纵深。学者指出,这与藏于台北故宫的传李成的《寒林图》(图13)画法如出一辙。此外,因《寒林钟馗图》的款识为:“寒林钟馗,甲午除夕戏作。”卢素芬在文中提到林柏亭教授的观点,认为甲午年正是文徵明从北京归来十年,在翰林院受到冷落和排挤后所抒发的人生感叹,“寒林”与“翰林”同音。不过,画中的钟馗虽然一身白衣,袒露胸怀,却并无落魄之状,反而面露温和的微笑,左手臂夹着笏板。与其说是抒发内心的不平,不如说是离开尘世,寄情山水后超然的精神完满。值得注意的是,吴门笔下的“寒林”,没有早期宋画家笔下的萧瑟感。部分虽也采用蟹爪画法,但更多地作鹿角画法,形成新的样貌,这或是由于地域的差别造成的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不同,或是地域审美与创作中的风格延续。
图11明代,文徵明,《翰林钟馗》,1535,轴,纸本浅设色,69.6x4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2 明代,文徵明,《仿李成寒林图》,1542,轴,纸本墨笔,90x31cm,大英博物馆藏。
图13 传北宋,李成,《寒林图》,轴,绢本墨笔,180x10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4 明代,文徵明,《空林觅句图》,1545,轴,纸本墨笔,81.2x2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5 明代,文徵明,《古木寒泉图》,1549,轴,绢本设色,194.1x59.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6 明代,文徵明,《江南图》,1547,轴,纸本浅设色,106x3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文徵明的《寒林钟馗》,石守谦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有诗意画的成分。他举出明初凌云翰(活动于1372前后)的《钟馗画》一诗,其中有句:“手持上帝书满纸,若曰新岁锡尔祉,一声竹爆物尽靡,明日春光万余里。”在诗意中,钟馗脱离了捉鬼除祟和傩戏仪式的形象,更多地体现为祈福的文士形象。这首诗在略加改动之后出现在文徵明之子文嘉1548年的《寒林钟馗图》中,钟馗也体现为文人熟悉的“寒林高士”的形象。与此同时,石守谦提到,相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戴进《钟馗夜游图》的大尺幅纵189.7公分,横120.2公分,文徵明的《寒林钟馗》本幅只有纵69.6公分,横42.5公分,这样的小幅尺寸适合文人书斋中的雅玩。
换言之,“寒林钟馗”是一种民间岁时的文人化转变,这样的创造使文人既能够在岁时的轮转中取得与世界的合宜协调,又能够具有独特的清雅诗思。这一主题,在吴门流传下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钱毂(1508—不详)的《画钟馗》(图17),也是“寒林钟馗”画题之一。此外,钱毂的《午日钟馗》,实际上是“寒林钟馗”的变体,小鬼捧着的梅花则暗示了除夕和元日的时节,与之对应的是清代金廷标的《钟馗探梅》。石守谦还举出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的李士达的《寒林钟馗》(图18),笔者以为该图的画法如同李士达的身份一样,显示出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融合。他既含蓄地采用文人的“寒林”画题,又使树梢上探出小鬼,而钟馗的形象也并非是文士,而是带有傩戏般的诙谐与夸张,相比文徵明和钱毂等的《寒林钟馗》,李士达笔下的钟馗占据画面的不小比例。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士达的落款为“万历辛亥(1611)秋写,李士达”。“写”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文人的风格。上海博物馆藏有费丹旭(1802—1850)的《钟馗图》(图19),款曰:“拟文水道人寒林钟馗图”,可见文徵明的《寒林钟馗图》,被文嘉继承,一直流传到清代。值得注意的是,文徵明在《寒林钟馗》中着力表现的“寒林”场景,在后人的笔下逐渐简化,成为象征性的几株乔木的组合,或是树木的局部,失去了深远和迷茫的空间视感。从钱毂的《画钟馗》中可以见到,钟馗背后的寒林被简化为四株乔木,分布为一前、二中、二后,围合出简单的纵深空间,但已经简化了烟岚。在李士达的画作中,这种简化得以更明显的表现,也是鉴定《寒林钟馗》时代的一种参考依据。晚明李士达、盛茂烨等画家笔下,都曾受到吴门画派的影响,并被认为有烟林清旷之概,那么,归于元代陈琳名下的《寒林钟馗》(图20)有可能是吴门后辈,或出自更晚期的文人职业画家之手。
由此可见,钟馗背后的时令物象,如“寒林”的绘制,是一种对岁时的强调,也是钟馗图像进入文人视角后发生的改变。钟馗被置于山水之间,令人们联想起“树下高士”或“忘情山水”,带有文人的诗意与隐逸色彩。至后期,寒林虽然再次被简化,但这路独特的画题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图17 明代,钱毂,《画钟馗》,尺寸不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8明代,李士达,《寒林钟馗图》,1611,纸本墨笔,轴,124.3x31.7cm,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图19 清 费丹旭 《钟馗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图20传元代,陈琳,《翰林钟馗》,轴,纸本浅设色,56.4x28.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1 清代,华岩,《午日钟馗》,纸本设色,轴,131.5x63.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2清代,金农,《醉钟馗》,轴,纸本设色,127×41.5cm,中国美术馆藏。
图23 清代,罗聘,《钟馗垂钓图》,《钟馗百图》,第30页。
图24 元代,张渥,《雪夜访戴图》,轴,纸本墨笔,91.8x39.6cm,上海博物馆藏。
自古至今,人们对钟馗的期待,也由早期的捉鬼除疠的现实需求,发展到了吉祥祈福与超然独立的精神需求。这似乎也预示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未知面前的无助和恐慌终会过去,而经由岁时与文化的洗礼,吉祥与诗意的回响将会悠远流长。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2
前五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有绾冠全书的作用。像是全书朦胧的缩影,人物形象总的蓝图,且每一回都负有一定的使命,对结构、主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回甄士隐的故事,写出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的一生,对全书起着象征作用。这个悲剧故事在不少人身上有着折射。甄英莲即“真应怜”,她的遭遇又为那些女儿们定了悲剧的基调。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写法独具匠心,如果取消这一回,一上来就令人物进入情节发展的轨道,如此千头万绪的人和事将如一团乱麻一般让读者坠入主次不分、前读后忘的困境。假使由作者介绍也不行,这张人物表必然会让读者读时索然乏味,读后一片模糊。如今以谈都中新闻入手,重点突出,要言不烦,而又能引人入胜。第三回写宝黛初会。黛玉进府时,详细介绍了从大门一直到室内的具体情况。借她会见贾府内眷的时机,介绍了贾母、邢、王二夫人,李纨妯娌,三春姐妹及宝玉。用墨如泼,如火如荼。第四回在宝钗出场前先写葫芦僧判案,介绍“护官符”及薜家的财势及霸道,并写了英莲被拐后的生活及雨村的宦海沉浮,种种人情世态活现逼真,使《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活动有了更为具体的典型环境。到这时,宝、黛、钗全部齐集,使故事得以顺利地发展下去。第五回无疑是全书的提纲,有诗有曲有画,预示着主要人物的生活道路。十二钗统统归入薄命司中,说明作者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思。并用太虚幻境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荣国府加以对照。i
第2个回答  2022-03-18
前五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具有作为全书标题的作用。它就像整本书朦胧的缩影,人物的总蓝图,每一次都有一定的使命,在结构和主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点和答案:
甄的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生,在全书中起着标志性的作用。这个悲惨的故事反映在很多人身上。那就是“真该可怜”,她的遭遇为那些女儿们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第二次冷子兴的演讲《郭蓉大厦》,写得很有创意。如果取消这个时间,人物一上来就进入剧情发展的轨道,那么多的人和事会让读者陷入不分主次、前看后忘的困境。即使不是作者介绍的,这个人物表也难免让读者看完之后觉得枯燥和模糊。如今,我们从谈论杜中的新闻开始,关注关键点,说我们想要的不令人讨厌,它可以令人着迷。
第三次写保代第一次见面。黛玉进了府,详细介绍了从大门到房间的具体情况。她借着与贾家亲戚见面的机会,介绍了贾夫人、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的嫂子、三春的姐妹和宝玉。挥毫泼墨。
第四次,在宝钗出场之前,写了葫芦僧的判词,介绍了“守护神符”和毕家的富贵霸道,写了被拐后的生活和雨村官场的风风雨雨,各种人情社会情况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使《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有了更具体的典型环境。此时,包、戴、柴三人都聚在一起,故事才得以顺利展开。
第五章无疑是全书的大纲,有诗有歌有图,指明了主要人物的人生轨迹。这十二位女性都被归入绝望之师,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并将它与梦境中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郭蓉大厦进行比较。
第3个回答  2022-03-18
红楼梦(小说) 文学 曹雪芹 四大名著 小说结节性硬化造成患者神经组织细胞和髓鞘形成不良,产生结节硬化。由于人体神经组织遍布全身,导致病人在不同的器官出现瘤块。结节性硬化病人除了日常治疗手段外,在饮食方面也要格外注意,哪些不该吃的,哪些宜吃的都要上心。下面一起来了解下结节性硬化饮食注意事项。

结节性硬化病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
豌豆:豌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维生素A原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起到润泽皮肤的作用。每天100-200克。
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对皮肤有好处。每天50克,煮粥食用。
胡萝卜泥:胡萝卜素有助于维持皮肤细胞组织的正常机能,所以,适合湿疹患者食用。可以蒸炒或榨汁食用。

【饮食禁忌】
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虾为发物,食用后容易导致湿疹复发或加重。鱼、蟹、牛肉、羊肉也不要食用。
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辣椒辛辣刺激,会刺激皮肤瘙痒加重,影响湿疹痊愈。大葱,大蒜也不要食用。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腌制菜、生姜性热, 会加重瘙痒症状,对湿疹是一种刺激,所以,不能食用。花椒,芥末也不要食用。

结节性硬化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1、酒精和一切辛辣及刺激性食品都是结节性肝硬化患者应该远离的"危险食品"。
2、平时的饮食安排上,结节性肝硬化患者对于一些油炸及干硬食品也是不可接触的。
3、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功用。结节性肝硬化患者应该少吃或不吃纤维较多的食品以及产气多的食品,如芹菜、韭菜、黄豆芽、红薯、干豆类、汽水、萝卜等。
4、除此之外,结节性肝硬化患者在饮食上还应该避免食用带刺带骨以及芹菜、韭菜、老白菜、黄豆芽等含粗糙纤维的食物,更不能食用硬、脆的干食品,以防止刺伤食道造成破裂出血。
第4个回答  2022-03-18
路仍旧是这条路。每一处转弯,每一盏路灯,每一颗铺路的小石子,都是日肠么亲切,像外祖母一样。
第一次走过它,是外祖母抱着我。这小路对于我就像整个城市一样陌生,只有外祖母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看看她布满皱纹的脸,又看看路旁斑驳的高墙,我问小路:你是不是比外祖母还要年长?因为你这么静,这么长。
我上学了,天天从这路上走过。当太阳泛起橘红色的光,这条笼罩着晨雾的小路,带着迷蒙迎接着过路人。外祖母牵着我的小手,沿着这古老的小路送我上学。我不时地抬头望着外祖母。我喜欢她那白色的头发,更喜欢她用皱纹雕塑出来的笑容。雾气沾在白发上,亮晶晶地闪着光。她伫立在路口,一直目送我进人校园。
西边天空上火烧云就要燃尽了,我放学走出校门。街市上华灯初放,仍是一片喧闹。而走上我的小路,却如同进人另一个世界。路灯闪着微弱的光,把我的身影投在铺路的石子上,忽而短粗,忽而瘦长。我好怕,向路的拐角疾走。忽然,前面出现了熟悉的身影,晚风中,虽显得单薄,却给了我胆量。我呼喊着外祖母,向她扑过去。她抚着我的头,牵着我的手,向路的深处走去。
我长大了,上学的路线变了;外祖母老了,很少出来活动。我们难得在这路上同行了。
我又走在这路上,一切却又那么不寻常—外祖母猝然去世,这消息使我惊呆了。我狂奔着,石子被踩得“哗哗”作响,穿过这条小路—我古老的、幽深的、僻静的小路。外祖母呀!你曾一次次送我上学,一回回在这里期待着我归来。就连晨雾在白发上结下的水珠、夜风中瘦弱的身影都是那么清晰,—切仿佛都在眼前.......
送葬的人们抬着外祖母,在这条她曾走过的小路上过去了。路还是那么静,微风吹动,花圈发出“沙沙”的`声音,同人们一起啜泣着。我没有落泪,我在想,想着过去和将来。路,你再长一些吧,留住人们,也留住我的外祖母!
我要走了,离开外祖母的家,离开这座城市。我又漫步在我的小路上,没有了外祖母,小路依然如故。不,也许不会的,朦胧中小路不见了,我依稀看到了一条新公路,平展展,坦荡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