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其实不是指用木棒敲打来洗衣服,捣衣是古代女人把织好的布帛,放在平整的砧板上,用一根木棒把它敲平,敲到柔软熨贴,拿来裁制衣服的,所以也叫为“捣衣”。通常捣衣都是集中的秋天进行,所以这是一个季节性的集体制作,就像在寒冬来临之前人都要腌制酸菜一样道理。寒衣制作好不仅给家里的人穿,还要寄给远征在外的丈夫穿,唐朝府里兵制规定征兵都需自带衣服还有武器,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敲打声又称为“寒砧”。
制作寒衣之所以要捣,这是由布料的材质决定的。在公元一千年绵花引入之前,汉麻纺织品一直是主要衣服原料,被称为“国纺源头,万年衣祖”。当然也有丝绸和其他材质的,桑麻即丝绸和麻布,是古人常用的两种布料,丝绸一般是高官和富豪使用的。绝大多数平民穿的是麻衣制作的衣服,叫葛衣,也叫寒衣。
麻布的材料是由麻杆纤维纺织而成的,其特点就是坚韧耐磨不容易烂,但是生硬冰冷,保暖性特别差,所以在衣服时候一定要将它放在石砧上用木杵将它打软,将麻布和里面的一些羊毛粘为一体。这样才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另外捣衣是不能用丝绸作为材料的。在唐代丝绸比较珍贵,材质也没有麻布那么坚韧,捣起来容易损坏丝绸,所以一般捣衣用的多是麻布或者乱麻这些比较粗糙耐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