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流动力学检查具体指什么?

如题所述

尿流动力学检查大体可分为上尿路尿流动力学和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两部分。对肾盂、肾盏、输尿管尿液输送过程的研究称之为上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相对应膀胱尿道及尿道括约肌在贮尿、排尿过程中生理作用的研究称之为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前列腺疾病主要引起下尿路尿流动力学的一些变化,通过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完整地评价排尿功能状态。全面的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判定及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主要包括尿流率测定、充盈性膀胱测压、尿道压力图、压力/流率同步检查、排尿性尿道压力图及压力/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同步检查。
尿流率测定(uroflowmetry)
应用尿流计测定单位时间(s)内的排尿量(ml),用ml/s为单位。此项检查为排尿状况的量化指标,是客观评价排尿状况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其代表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与尿道阻力的关系。前列腺疾病引起尿道阻力变化必然会影响尿流率参数值。
尿流率测定的主要参数有: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排尿时间(voiding time)、尿流时间(flow time)、排尿量(vol)及尿流率曲线形态等,其中最大尿流率意义最大。成年男性最大尿流率随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50岁以上男性,最大尿流率在15ml/s以上即可基本确定无下尿路梗阻。此外,检查时应注意尿量对尿流率的影响,一般认为,排尿量应保持在200~400ml之间。正常男性最大尿流率大于20~25ml/s,女性大于25~30ml/s。常用的判断标准为:最大尿流率<15ml/s为排尿异常,而最大尿流率<10ml/s则为明显排尿异常,最大尿流率在10~15ml/s之间为可疑异常。
但应注意,低尿流率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其原因是下尿路梗阻或膀胱无力,也不能直接说明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性梗阻或非良性前列腺增生性梗阻。单项尿流率指标不能直接反映梗阻,约25%的低尿流率并无尿路梗阻。只有排除膀胱收缩无力后尿流率才能较准确地反映梗阻程度。除此之外,尿量、年龄、体位、心理因素等对检查结果亦有影响,应予注意。
充盈性膀胱测压(filling cystornetry)
连续记录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容量-压力的相互关系和膀胱感觉功能,将其描记成膀胱压力容积曲线图,用以反映储尿期膀胱感觉功能,逼尿肌顺应性和稳定性,以及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功能。
检查方法:因仪器设备和检查者的习惯而有所不同。较常用的方法为:截石位,经尿道将一F12导尿管置入膀胱,记录剩余尿后,与位于体外的压力传感器相连,经肛门将一气囊导管置于直肠下端,气囊充气适量后与位于体外的压力传感器相连。采用液体介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液)中速灌注(80~100ml/min)下连续记录膀胱压力容积曲线。检查中记录尿意容量和最大尿意容量、嘱患者做咳嗽、蹬腿等诱发试验,在达到最大尿意容量后嘱患者做排尿活动。用膀胱压减去直肠压代表逼尿肌压。
储尿期正常膀胱容受性舒张,膀胱压15cmH2O时,则称之为不稳定膀胱;若膀胱空虚静止压>15cmH2O或充盈后压力上升值>15cmH2O或较少的膀胱容量增加伴较迅速的压力升高时,则称之为低顺应性膀胱。若膀胱容量>750ml且膀胱内压始终处于低水平则称为高顺应性膀胱。
排尿期正常膀胱呈持续有力的收缩,男性最大逼尿肌收缩压为30~60cmH2O,若逼尿肌收缩压始终100cmH2O,表示逼尿肌收缩压亢进,可作为存在着尿道梗阻的辅助判断指标之一。
尿道压力图(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
连续记录储尿期尿道全长各段点压力分布,以反映尿道尿液控制功能,也可辅助确定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梗阻的部位及程度。
较常用的检查方法为:截石位,经尿道将一F12导尿管置入膀胱,排空膀胱内尿液。液体介质中速灌注(9~10ml/min),中速向外牵引尿管(2~3cm/min),描记出尿道长度-压力关系图。男性尿道压力图可读取如下参数:膀胱压、膀胱颈压、膀胱颈长、前列腺压(相当于精阜部压力)、前列腺近部长(相当于精阜到膀胱颈的长度)、最大尿道压(相当于膜部尿道处压力)、最大尿道关闭面积(压力值大于膀胱压的尿道压力面积)等。膀胱颈压、膀胱颈长、前列腺压及前列腺长4项参数中2项大于正常者应考虑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男性尿道压力图形状可分为坡形、梯形及鞍形3种。坡形多见于前列腺较小者,尤其是多见于男性儿童及青年,梯形酷似女性尿道压力图,鞍形则多见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尿道控制功能不全时常可见:最大尿道压下降,最大尿道关闭压下降,前列腺尿道缩短和尿道关闭面积下降。
压力/流率同步检查(pressure/now study)
这项检查应用欧姆定律的主要原理,即R=P/Q(R代表阻力,P代表压力,Q代表流率),同步记录膀胱压,直肠压和尿流率,用以反映逼尿肌功能及梗阻程度与尿流率的关系。
检查方法:蹲位、立位或坐位,经尿道将一导尿管置入膀胱,其余操作与充盈性膀胱测压相同。待达到最大尿意容量时嘱患者尽最大努力排尿。同时记录尿流率、膀胱压、逼尿肌压及直肠压4条曲线。
从理论上该项检查是反映有否梗阻及梗阻程度的最佳方法,但膀胱尿道的组织结构特性使其又不完全遵循欧姆定律,从而演化出多种指标和参数。
1排尿前压排尿前压是排尿开始前的压力,包括排尿前膀胱压、排尿前腹压和排尿前逼尿肌压。
2开放压即排尿使尿液流出时的压力,包括开放膀胱压、开放腹压及开放逼尿肌压。
3最大尿流率压即最大尿流率时的压力,包括最大尿流率膀胱压、最大尿流率腹压、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当其>40cmH2O时应考虑有下尿路梗阻。
4尿道阻力因子根据尿流率与逼尿肌压成正比,与尿道阻力成反比的基本原理,其中最常用的公式为最小尿道阻力(Rmin)公式为:Rmin=最大尿流率逼尿肌/(最大尿流率)2。Rmin正常参考值为026±019cmH2O/(ml·s),当RminI≥06cmH2O/(ml·s)应考虑诊断为尿道梗阻。
5压力/流率函数曲线图该曲线图以逼尿肌为纵坐标,以尿流率为横坐标,依排尿时间顺序,记录排尿全过程中逼尿肌压与尿流率的相互关系。正常应为一高流率低压力益线,即开放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尿流结束时逼尿肌压低,尿流率高,曲线平缓。下尿路梗阻时典型改变为低流率高压力。
6A-G图(abrams/griffiths图)该图是在大宗病例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压力-流率函数曲线图分为梗阻、可疑梗阻和非梗阻3个区域,以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在图中的位置确定是否存在着梗阻。对落入可疑梗阻区者再参考下述标准进行判断: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排尿过程中的最小逼尿肌压力值)>40cmH2O或压力流率曲线下部的斜率>20cmH2O/(ml·s)为梗阻。
7线性化被动尿道阻力关系图(简称Linp-URR)该图将压力流率函数曲线图分为0~VI区,共7个区域,分别代表梗阻的不同程度。0~I区为非梗阻;Ⅲ~Ⅵ区为梗阻,且梗阻程度依次增加;Ⅱ区为可疑梗阻。根据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在图中的分布区域确定有否梗阻及梗阻程度。
8确定膀胱收缩功能的常用参数确定膀胱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区别排尿困难是否系因逼尿肌收缩无力所致,对确定下尿路梗阻也是十分重要的。下尿路梗阻是在一个足够力量、速度及时间的逼尿肌收缩强度下产生一个低的流率,即高压力伴低流率。与此相反,若低压力下产生一个高流率为非梗阻。典型的逼尿肌收缩无力为低压力伴低流率。但若梗阻的同时伴有逼尿肌收缩受损,其压力流率表达为不同程度的低压力伴低流率,对此类患者,需对逼尿肌功能进行评估。
(1)等容积逼尿肌收缩压:在排尿过程中嘱患者突然中断排尿,此时膀胱容积未改变,但逼尿肌压力达到最大值,称之为等容积逼尿肌压。正常参数值为50~100cmH2O。大于100cmH2O为逼尿肌收缩亢进,小于50cmH2O为逼尿肌收缩无力。
(2)逼尿肌收缩强度(WF):为排尿全过程中,单位逼尿肌面积的机械收缩力,是从逼尿肌压、尿流率和膀胱容量计算得到。
压力/尿期外括约肌肌电图同步检查同步记录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压力图和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用以反映膀胱舒缩活动与尿道外括约肌活动的协调关系。本项检查对确定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是非常重要的。
在前述6项检查中,较常用的是尿流率测定。充盈性膀胱测压和压力流率同步检查、尿道压力图也十分重要。检查者也可根据不同目的选用其他检查。第四届国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咨询委员会和国际尿控协会都推荐压力流率同步检查作为确定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其程度的必须检查项目,推荐充盈性膀胱测压作为评价膀胱功能的必须检查项目。应注意的是,尿流动力学检查是通过功能变化反映形态学变化,因此在分析尿流动力学结果时,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