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书应要从小抓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孩子读书应要从小抓起

阅读的重要性想必大家也有所了解,但是阅读能力并不是想要拥有就能拥有的,所以有不少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都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抓起。很显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能达到的阅读水平也是不同的。本文内容是孩子读书应要从小抓起。

孩子读书应要从小抓起1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选择最好的礼物应该是图书。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但当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爱上读书后,每拿到一本新书,他都会认真翻看,而且还会根据书上的画面进行简单的讲述。虽然她他讲的会与书上有很多差别,但这很好地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正是父母想要的。

我是是一个母亲特别重视孩子的语言发展。但是通过调查,我发现家长对孩子语言发展并不太关注。例如只有很少的家长能做到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和孩子一起看书,陪孩子交流。于是我经常和家长们进行交流、沟通、探讨,教给家长一些幼儿阅读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要培养女儿的阅读兴趣。我根据女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色彩鲜艳、形象具体直观、富有情趣的图书来吸引她。我还记得当女儿拿到这些书时,兴奋极了,缠着我说:“妈妈,妈妈,快给我讲,给我讲。”我说:“你自己先看一看。”我发现女儿看书的速度非常快,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一会就从头翻到了尾,说看完了,又马上要去换另一本书。这和我班上的孩子看书是一样的。让她说说书里的故事内容,她讲不出来。于是我拿过书,首先了解了书中的内容,然后和女儿一起看,我在讲的同时向女儿提出一些问题,如小鸭子要干什么?猜一猜大灰狼怎么了?有了这些问题,和女儿边看边猜,特别有意思。每次女儿都能猜出不同的答案,很有趣味,我也不用固定的对错来限制她。

女儿现在最喜欢猜图了,通过猜图的形式,她能自己看一本简单的书。由于女儿识字不多,她对图书的喜爱程度深受成人影响,因此我在给她讲故事时,全神贯注、声情并茂、孩子特别受感染,能调动孩子看书的积极性,并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每晚睡前给女儿讲一个故事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还和女儿约好,每两周去书店一次,每次可以买一本书。女儿的书越来越多,我们给她添置了一个小书架,女儿非常高兴,每天都会整理自己的书架。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女儿不满足与只看书,她还想认字,于是我把看书与认字相结合,引导她结合画面看文字。女儿虽然只认识其中的几个字,但对照画面,联想过去听过的故事,背诵过的古诗,居然都能将故事中简短文字“读”了下来。这充分说明先培养兴趣的阅读方法对于女儿认字、增长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确实大有益处。

每次上课,女儿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回答经常出人意料,使老师的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小朋友们也很喜欢女儿——她会给小朋友讲图书、故事,都是小朋友爱听的,所以她在班中的.好朋友非常多。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特别的关心,生怕自家的孩子落后别的小朋友。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家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孩子的众多差异就体现在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读书应要从小抓起2

第1阶段:紧急阅读期(通常介于6个月至6岁之间)

在阅读发展过程的初始阶段,孩子们会在生活的头五年中,从各种各样的声音,单词,概念,图像,故事,印刷品接触,识字材料以及简单的谈话中取样并学习。

第2阶段:新手阅读期(通常在6至7岁之间)

在阅读发展的第二阶段,孩子们正在学习字母和声音之间以及印刷字和口语字之间的关系。这个孩子开始读高频单词和语音普通单词的故事,并运用新兴的技能和洞察力“读出”新的单音节单词。

第3阶段:解码阅读期(通常在7至9岁之间)

在阅读发展的第三阶段中,有过程的孩子开始阅读流利的熟悉的故事和文字。这是通过巩固基本的解码元素,视觉词汇以及孩子已经熟悉的故事和选读中的含义来实现的。

第4阶段:流利的综合阅读器(通常介于9到15岁之间)

在阅读发展过程的第四阶段,阅读用于获取新思想,获取新知识,体验新感受,获取新态度以及从多个角度探讨问题。阅读包括书本,参考书,商业书籍,报纸和杂志的学习,这些书中包含新的思想和价值观,新的词汇和语法。

阶段5:专家阅读器(通常从16岁开始)

在阅读发展过程的第五阶段中,学习者正在从具有多种观点的多种说明性和叙述性高级材料中进行阅读。学习者正在广泛地学习各个学科,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科学以及人文,政治和时事。

孩子读书应要从小抓起3

01、影响阅读水平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水平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因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阅读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会有所差距。

虽然影响孩子阅读水平的差异有很多,但是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提,一个是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另一个就是他们的成长环境。

如果觉得这一点比较难以理解的话,其实通过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就能了解一二。

孩子同时进入班级,在同一个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学习成绩却会出现差距,甚至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这很显然和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有关,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决定了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02、想让阅读水平实现量化的条件

必须要有大样本容量,这是量化研究的基础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要做好对孩子阅读水平的记录和跟踪,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究竟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评断孩子的阅读能力,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有明确的答案。

不管是阅读时的感情或者是速度,又或者是阅读后的答题得分,都显得相对单一。

所以想让孩子的阅读水平实现量化,要从儿童心理、认知心理、教育学以及语言学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由于它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所以会有一定的难度性,但是缺乏任何一个因素,所得出来的量化标准都会缺乏信服力。

但是阅读水平的量化并非适合孩子,因为孩子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和考试,而是会让他们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主持人董卿,即便在主持界早已占据一姐地位,直到现在也依然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所以她才会如此睿智,散发着独有的知性魅力。

03、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家长要找对方向感

作为父母,肯定是想知道孩子的阅读能力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以后又将如何提升,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时父母其实可以自己制定一个大概的框架,不定量,但是要定性,这对他们观察孩子的阅读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有的父母会担心,这样的框架很难制定吧?其实未必。

父母可以把孩子的阅读能力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在学校里所学,这一点孩子之间的差距不会特别明显,二是孩子在校外的自主阅读能力,这也是孩子真正应该掌握的阅读能力。

孩子在学校所应具备的阅读能力,被称为基础阅读能力。

04、家长应该如何考察呢?

学校的阅读能力虽然是基础,但是却决定着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

从孩子进入小学校园之后,他们的阅读能力其实就已经会体现,比如老师上课是否听得懂,作业题目能否看得懂,这些都是他们阅读能力的表现。

这是对孩子阅读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孩子能够做到把学校里的学习知识都弄明白。

那么就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和他们年龄段相符合的阅读能力,所以也算是合格的。

05、孩子在学校外的阅读能力又该如何考察呢?

1、选择读物的能力

孩子要有选择读物的能力,如今的读物琳琅满目,孩子要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类型,从众多的读物中选出真正适合自己,能够提升自己的读物。

而不是父母让他们读什么就读什么,总是依靠父母选读,这样孩子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有所局限,或者根本谈不上拥有阅读能力。

2、掌握阅读的进程

每个孩子在读书时的习惯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读书的节奏比较快,有的孩子则比较慢,有的孩子会拿着一本书反复读,而有的孩子却会选择中途放弃。

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决定是否重读,因为他们希望能够真正理解读物,当孩子知道决定应该如何读,怎么读的时候,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

3、阅读新内容读物的能力

孩子的阅读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应该尽可能的广泛,你可以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但是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的读物,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如果他们抗拒新的读物,不愿意去尝试新的领域,那么即便在家长的要求下被迫阅读,无法得到能力的真正提升,依然是不具备阅读能力的。

4、阅读多种风格读物的能力

如今的读物分为很多类型,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风格,其实也包括传记、回忆录、杂文等,当然还包括能力水平更高的更具专业性的论文等。

虽然我们不能急于要求孩子具有阅读全部风格读物的能力,但是也不能让孩子读单一类型的读物,当时觉得让孩子接触多种风格的读物,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得以真正提高。

孩子的阅读能力其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可以从他们是否能够读懂课文,日常的词汇量有无增加,对于复杂的句型能否读懂等方面去考察孩子的阅读能力。

从孩子低龄时,尝试着让孩子读绘本,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让孩子接触内容更丰富的适龄读物。

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让孩子拥有不同的阅读能力,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掌握阅读,爱上阅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