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说的是谁的人生?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如题所述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十个字浓缩了韩信的一生。它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名人传。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伯乐兼刽子手萧何;“存亡两妇人”指的是施食救命的漂母和杀害韩信的吕雉。韩信的生存、显赫和毁灭,确实和这三人有极大的关系。韩信是淮阴人,因为家贫,加上他自己浪荡而无行,所以既不能被人推举为官吏,又不会经商谋生,因而流落成一个街头混混,常跑到别人家里吃白食,邻居们都很讨厌他。

       韩信曾到南昌亭长家寄食数月,也难得这位亭长好脾气。亭长虽然容忍韩信在他家里白吃,但亭长的妻子却实在受不了了,又不愿公开得罪韩信,便一大早就吃饭,等到了开饭的时间韩信赶到时,人家家里已经没有饭了。韩信也知道人家不愿白养活他,一气之下竟掉头而去。离开亭长家,韩信实在找不到可以白吃饭的地方了,便学姜太公垂钓的样子,在淮阴城边的河中钓鱼。有个常到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见韩信没饭吃,挺可怜,便每天给他带点饭来。就这样,老太太连续给韩信送了几十天的饭,韩信很感动,表示将来如果发迹,一定会报答老人。


       不想老太太却生气了,教训韩信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才给你点饭吃,谁指望你将来报答!”  好在韩信被人瞧不起已经习惯了,听了老太太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依然不想干点什么营生之事以糊口。  淮阴市有个无赖,见韩信整天无所事事,还煞有介事地在腰间挂着一柄剑,便嘲笑韩信,说韩信虽然个头不小,又好带刀带剑,其实很胆小。众人皆以为然,跟着他嘲笑韩信。  那个无赖见韩信仍旧不恼不怒,更是变本加厉,对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不怕死,就用剑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细端详着这个无赖,没吭声。过了一会儿,韩信趴倒在地,乖乖地从无赖的两腿之间钻了过去。  周围的人见状,皆乐得前仰后合,认为韩信不仅胆小无能,还不知羞耻。 

       这就是一时成为韩信两大污点的“乞食漂母”和“胯下之辱”。  而就因韩信有这两大污点,一直被人瞧不起,差点耽误了韩大将军的功名前程。  韩信最初并不在刘邦的麾下。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项羽的叔叔项梁也起兵反秦,渡过淮河来到了淮阴。韩信见建立功名的时机已到,遂仗剑投奔项梁。  但是,直到项梁战死,韩信也没引起项梁的注意,仍是普通一兵。  项梁死后,韩信成了项羽的部下,这一次的状况稍好了点,项羽提拔他做郎中,相当于项羽的警卫员。如果算是个官的话,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军队中的基层干部。  

      好在因为在项羽身边工作,韩信面见项羽比较容易,因此屡次去向项羽献策,也活该项羽命该绝于韩信之手,竟对韩信的屡次献策置之不理。在项羽看来,一个“胯下之夫”算什么东西!你也配来为俺出谋划策? 韩信很失望,一气之下投奔了刘邦。而刘邦也没把韩信的到来当回事,只是任命他做了个名为连敖的小官,也算是个军队的基层干部。

       韩信在任汉连敖期间,因违犯军规差点送了性命。当时犯法当斩的共十四人,韩信是其中之一。行刑时,前面十三人均已被斩首,轮到韩信了,韩信对监斩的夏侯婴叹道:“汉王不是要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也是韩信命不该绝。这位夏侯婴是刘邦的老乡兼老朋友,对刘邦有大恩。他听了韩信的长叹,“奇其言,壮其貌”,竟将韩信松绑,将韩信从刀口下救下。及与韩信详谈,竟谈得极为投机。  夏侯婴性格直率,敢说敢做。他发现了韩信这个人才,自然去说给刘邦听,刘邦此时犹未引起重视,只是碍于夏侯婴的面子,提拔韩信为治粟都尉。  刘邦的丞相萧何求贤若渴,听说夏侯婴从刀下救下了一个人才,忙去与韩信谈心,一谈,顿觉韩信见解不凡,对天下大事分析得头头是道,遂视韩信为奇才。

       萧何与刘邦有同乡之谊,与夏侯婴一样,也是刘邦未发迹时的老朋友。他出于对刘邦帝业的负责,急忙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刘邦仍未引起重视,认为韩信不过是个出身微贱、没有出息的无能之辈。  韩信得知萧相国数次举荐自己,而汉王仍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非常失望,觉得在汉营也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于是开小差跑了。  在韩信逃离汉营之前,群雄逐鹿的局面就已经明朗了,在刘邦、项羽的合力进攻下,秦王朝土崩瓦解,刘邦率先入关,刚做上秦朝皇帝的子婴领着文武大臣们投降。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在秦朝都城咸阳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汉中一带。项羽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将家乡彭城定为都城。 

       当时的巴蜀一带尚未开发好,属于贫穷落后地区。刘邦先攻入秦朝都城,其功最大,却被封到偏远贫困之地,当然不高兴。更令刘邦忍无可忍的是,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也被封王,而且封地在巴蜀、汉中的东北一带,对刘邦形成了包围之势,堵塞了刘邦进军中原的道路。  刘邦气归气,却也不敢不服从。因为项羽的部队多达四十万,而刘邦才十万人,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强压怒火,率军西进。他的部下们都觉得太窝囊,极不情愿随刘邦到蜀地。而且,汉军多数都是东部地区的人,不愿远离家乡。所以,在汉军西行过程中,就有不少将领和士兵在路上开了小差。韩信就是在这个时候跑的。由于跑的人太多,所以刘邦干脆听之任之,对区区一个韩信,当然更是无所谓了。

      忽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相国也跑了。别人跑了无所谓,刘邦的股肱之臣萧何跑了,这可非同小可。刘邦急了,“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自己又回来了。刘邦一见萧何,且怒且喜,张口便骂。萧何道:“臣不敢逃跑,臣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不信,萧何解释说,他追的是韩信。刘邦道:“诸将逃跑的有数十个,你别人不追,为何偏偏去追韩信?一定是在骗我!”萧何道:“诸将易得,至如韩信,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在汉中称王,用不着韩信;若是想争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就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刘邦这才稍稍重视萧何的举荐,他说:“看在相国的面子上,就用韩信为将军吧。”萧何却不同意,说:“虽用韩信为将,韩信还是要跑。”言下之意是,任命韩信为将军,官太小了。 刘邦一咬牙道:“拜他为大将!” 萧何这一下高兴了,说:“幸甚!”当时的大将,相当于执掌军权的大元帅。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敢于将军权交给还是一个无名之辈的韩信,既是韩信的幸事,也是刘邦的幸事! 对刘邦来说,此举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冒险的决定。

      而且,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还为韩信主持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诸将听说汉王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以为说不准拜的就是自己。及至韩信登坛,“一军皆惊”。  肯定有许多人窃窃私语:这不是那个懦弱无能的“胯下之夫”吗?他凭什么能做大将?汉王是不是吃错药了?难道我们是在做梦?  诸将不是在做梦,刘邦也没有吃错药。韩信的的确确成了刘邦的大将。  这也应了一句话:“英雄不怕出身低。”  汉王重用韩信,筑坛拜将,韩信得以施展抱负,辅佐刘邦取得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4
说的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副对联,可谓高度地概括了韩信的一生。汉高祖十一年春,吕后与萧何知道韩信功高盖主,而且又掌握军事大权,随时都有可能威胁汉朝根基,所以他们两人就向刘邦高密,说韩信要“谋反”。刘邦当时也酝酿了很久,想找个借口把韩信除去,收回他手上的军事大权,既然萧何与吕后说韩信“谋反”,这也正合他意,所以刘邦就把韩信诛杀了。韩信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三人,尤其是萧何,有人曾评价“成也萧何败萧何”,也是有其道理的。
第2个回答  2022-04-04
说的是陆游的人生,当时他饥寒交迫。幸亏有一个老妇人给了他食物。并且给了他钱让他去考取功名,等到他考上了之后,却发现了老妇人不见了。
第3个回答  2022-04-04
说的是辛弃疾。辛弃疾有两个奶妈。并且帮助了他很多。在他落魄的时候也一直支持他鼓励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