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一诗,为什么说是将他一生的悲剧意识写到了极致?

如题所述

  托物抒情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荷叶的荣枯成了诗作的情感依托.无时无地,不是诗家寄托愁思的所在。当春末,经过一冬衰败的荷叶透过春水生长起来,滋生了无限的“恨”了,正是惜春常怕花开早呀。

  诗人多愁善感,面对如此富于生机的荷叶,自然担忧它的枯萎了。也就是像老子所说生就有了亡的担忧了,于是“春恨生”。这种恨何曾停止过?自春至秋,无时不相伴。秋来了,荷叶开始干枯了,于是诗人面对凄清的秋风,又形成了“秋恨”了。触动“恨”的哪只是荷叶呢?

  世间万物,无一处不是触动情思的物件呀!杨柳、江月、大雁、蝉、花草……成了千古有情人咏叹的对象.根本原因在哪里?

  还是“身在情长在”,只是我们这可恨的身在,才有这种惹人愁思的情在,所以,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秋这样的春,怅望江头听江水,犹自听着自己生命的衰老与逝去!

  其实,这些只是我们生命不得志的一种外化.得志人有多少在这样敏感地惜春怜秋?李商隐的诗作中传达的何尝不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喟叹?莫怪诗家多愁,正是诗家本色!

  还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吧!改变一种心态,去爱这样的春爱这样的秋,无时无地不可以成为你爱这人们的理由.

  何必抱怨,生着就是快乐,活着就在享受.抱着感恩的心,自然一切都风清云淡,也就气定神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诗人多愁善感,面对如此富于生机的荷叶,自然担忧它的枯萎了。也就是像老子所说生就有了亡的担忧了,于是“春恨生
第2个回答  2019-09-11
常见的借物抒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自己诗句中了
第3个回答  2019-09-11
诗人多愁善感,面对如此富于生机的荷叶,自然担忧它的枯萎了。
第4个回答  2019-09-09
此诗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相传李商隐与王氏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榻前陪伴“荷花”。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