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一下

夫襄邓之西,夷漫数百里,其东汉舆、风林为之关,南菊潭环屈,而流属于汉。西有上洛重山之险,北有白崖联络,乃形胜之地,沃衍之墟,若广浚漕渠,运天下之财,可使大集。自古中兴之君去已衰之衰,就未王而王。今南阳,汉光武虽起而未王也。臣视山河壮丽处多,故都已盛而衰,难可兴已;江南土薄水浅,人心嚣浮,轻巧不可以都。河北土厚水深,人心强愎,狠戾不可以都。惟襄邓,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

唐末迁都襄邓之议

唐昭宗乾宁初,襄州籍国子监博士朱朴“上书言当世事,议迁都”,提出放弃长安为国都,建言迁都襄、邓一带:
古王者不常厥居,皆观天地兴衰,随时制事。关中,隋家所都,我实因之,凡三百岁。文物资货,奢侈借伪皆极焉。广明巨盗陷覆宫阙,局署帑藏,里闱井肆,所在十二。比幸石门、华阴,十二之中又亡八九。高祖、太宗之制,荡然矣。夫襄邓之西,夷漫数百里,其东汉舆、风林为之关,南菊潭环屈,而流属于汉。西有上洛重山之险,北有白崖联络,乃形胜之地,沃衍之墟,若广浚漕渠,运天下之财,可使大集。自古中兴之君去已衰之衰,就未王而王。今南阳,汉光武虽起而未王也。臣视山河壮丽处多,故都已盛而衰,难可兴已;江南土薄水浅,人心嚣浮,轻巧不可以都。河北土厚水深,人心强愎,狠戾不可以都。惟襄邓,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
尽管朱朴并非重臣名士,其献言也并没有得到采纳,但仔细分析朱朴的迁都上言,应该说还是颇有远见卓识的。首先朱朴认为经过隋、唐三百年历史沧桑演变,关中政治、经济资源已经消耗殆尽,江南、河北地区自然、人文地理条件也各有缺陷,不宜为都。只有汉水中游的襄、邓(今湖北襄樊市、河南邓州市)乃中原之地,去关陕不远,人心纯朴,且无夷狄侵扰之虞,乃理想的定都之地。南宋郑樵对朱朴的迁都之见十分赞赏,在其《通志·都邑序》中几乎全文转录朱朴奏疏,认为迁都襄、邓之说有其可取之处:“咸阳郏鄏,我陵我阿,汤汤秦淮,一苇可至,而臣邻未闻以定鼎之谋启陈者,毋亦以残都废邑,土脉绝水,泉卤不足复兴,而夷门之痛,况未定也。呜呼,江沱不足宴安也,毋已则采唐人之议,取南阳为中原新宅,且以蘩人望云”。并对其建言未得采纳深为遗憾:“疏奏,在廷无有是其说者,岂以其人无足取,故并废其言与。然其论去已衰之衰,就未王而王,则前此或未有之及矣”。如果我们联系北宋定都汴京(开封)后所暴露出的日渐严重的政治危机,及其北宋灭亡、南宋初建时此起彼伏的迁都荆襄之议,就不能不膺服朱朴的迁都意识确有超前之见。实际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朱朴迁都之议与朱温的拆毁长安城、强挟昭宗东迁汴梁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都以不同方式宣告了唐朝关中国都时代的终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5
全唐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