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12-24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由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资源、资本竞争演变成当今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这些竞争聚焦于一点就是教育的竞争。
纵观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整个教育事业才步入正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并愈演愈烈。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们不再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压抑了学生们创造的热情和创造的能力。我国的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很多缺陷。第一,它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把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他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他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出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他过多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五,他过于封闭、陈旧,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力,是教育的当务之急。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经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二、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考活动使人的创新实践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
无论哪一门课,课堂气氛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言,无拘无束地思考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特别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设想,即使是荒唐可笑的,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都要给与支持和鼓励。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氛,营造创造性思考的整体氛围,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一次,我在课堂上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核桃,人人都爱吃,可是要敲碎核桃壳取出完整的核桃仁却十分麻烦。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的说:“让农民伯伯改良核桃的品种,使核桃成熟时自动裂开。”有的说:“发明一种机器,专门去核桃壳。”还有的说:“足球的气打得太足就会炸,如果往核桃里打气,让核桃也炸开,行吗?”我和同学们听着,都不由得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儿激动起来,集体的指挥调动了个人的智慧,大家畅所欲言,开阔了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灵感。
(二)鼓励大胆想象,诱发奇思妙想
在日本某乡村,有一次几个人一起在池塘里挖藕。不知谁放了一个响屁,逗得大家大笑起来。有个人开玩笑说:“好响啊!真够分量!像这样的重屁再来几个,干脆把这些藕都冲出来,那就免得我们在费劲了。”听他这么一说,大家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有一个人却止住笑而思考起来:“要是用气筒把压缩空气灌进池子里,靠压缩空气的强大力量,不就真的可以把藕冲出来吗?”后来,他经过多次试验,把用气冲改为用水冲,终于成功了。可见大胆想象对创新思维是多么重要。听了这个故事,我想: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们不是更富于想象力吗?儿童对想获得的东西都容易感到满足;做错了事勇于重新开始;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探索精神、无所畏惧的闯劲。这些优秀的品质,既使他们蕴藏着五穷无尽的创造力,也使他们的幼稚天真的想法能成为诱发奇思妙想的一种重要源泉。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从英国返回印度的轮船上,听到一个小孩无意中提出的问题:“海水为什么那么蓝?”这一创造性的提问让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经过不懈地深入研究,终于提出了:“光散射效应”,这一发现还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他们创造性的提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好抓手。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关于《图形组合》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一个好机会,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形象加以分解、组合。有的同学将手帕和地图组合起来,设计出绘有一个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旅游景点的地图手帕;有的同学将弹簧和电脑组合起来,设计出可以按预定时间将人的脑袋从枕头上弹起的弹簧枕;有的同学将垃圾箱和肥料制造机组合起来,设计出倒入垃圾便能造出肥料的垃圾肥料箱。教师将主动性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活跃,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出。
(三)注重传授方法,学会创新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特色是在“活”中“学”,在“动”中“活”,“活而不乱,动中有序”,通过让学生在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创新思考。创新思考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和运用创新思考方法,需要熟悉一套新的思路,培养起一种新的思考习惯。例如上文提到的大胆想象就是一种方法,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思考方法,例如逆向思维法,孩子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这就是一个倒过来想的例子。别人都只会从“如何让人离开水”这个方向去想,理所当然地认为“从水里救人”,司马光成功之处在于他急中生智地调转了思考方向,想到了“如何让水离开人”,理清思路后再想出用石块砸缸就不难了。用同样的方法上《没理找理》一课就不难了,课本要求学生解释“大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这一怪事,并讲道理。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不过用逆向思维法就简单了,倒过来想:不是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而是风把栅栏从井的右侧刮到井的左侧。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教他们把问题倒过来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条捷径。此外,引导学生跳出框框思考、换个角度思考、顺藤摸瓜思考、激发灵感思考都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可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一位教师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三、联系生活、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他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动手做”、“考验”、“试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既包含了自然世界也包含了社会生活,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一)走进自然,学会发现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独立形态课程,综合实践内容来自于无限空间。平时的课堂学习较易使学生落入死记硬背的窠臼,被人称之为“高分低能”,只会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亲近自然,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学习《探索物质世界》这一单元,为了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我让学生自己采集标本;观察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种类、用途及生长过程,调查植物在当地的土名;了解植物与当地老百姓的关系。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深刻的问题。例如:清晨,为什么茂盛的树叶吐出滴滴清水?我们吃的肉、蛋、奶是不是间接来自种子植物?为什么居民小区、道路两旁种柳树、榆树的灰尘就少一些?学生们不仅体验到实践的辛苦,也增加了热爱家乡、自然的情感,更体验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二)关注生活,学会分析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使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信息相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传统教学、包括现今的电化教学所无法传授的。只有让学生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平时比较重视对学生们进行问题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我让学生观察合肥的南淝河,学生们通过观察,提出了“南淝河水质污染问题”,并决定调查中淝河污染的状况,寻找造成淝河污染的原因,寻找改善淝河污染状况的对策。通过探究活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怎样开展研究,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其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身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三)融入社会,学会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我们的学生不象欧美学生那样动手能力强,他们学得太死,全凭自己根本搞不出东西”。其实不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潜质,当他们融入社会,了解生活,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会释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能力。以“纸的世界”主题活动为例,许多平时学习中成绩一般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同学对纸的用途了解甚广。从生活中常见的纸制品,到我们安徽泾县的宣纸的制作,以及数字化与纸等,都了如指掌。而有的同学特别喜欢纸的艺术,什么剪纸、折纸、撕纸、贴制、集邮、放风筝等,无所不知。还有的同学精通造纸技术,古代的、现代的、将来的,说得头头是道……每位同学身上都能找出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因为他们关注生活,从事自己喜欢的问题的实践研究,所以都能积极投入进去,丝毫不需要教师的强制督导。可见我们的学生并非是高分低能的死书生,只要我们教师适当引导,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实践研究并有所收获。
“社会即学校”,在综合实践课中,努力争取校外人才的共同协作,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聘单位与聘个人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引入师资的渠道。比如,我校就聘请晨报的记者定期到学校进行写作指导,,还聘请了学校附近的交警担任辅导员,请他们定期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多方有机结合,形成了开放的多层面的教育人才资源。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担负着培养任务的一线教师更是任重道远。
(一)创新性的教师,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力的源泉
新的世纪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教师本人是创造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具有独创精神,乐于从事创造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其次,教师要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形成积极进取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再次,教师要宽容和理解学生,在活动中,不要担心学生的失败,要鼓励他们去探求未知世界,鼓励他们向权威理论质疑。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最新信息,以自身广博的学识、开阔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惑,困难和挫折,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和动摇思想的阻扰。这时,教师要用自己态度的稳定性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直接榜样,既表现出勇于进取、坚定自信、执著追求等精神。用自身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在直到过程中给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开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实践活动升华为创新活动。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氛围的前提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而言,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控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鼓励其大胆表述个人的独特意见,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如,在二年级下学期《一蛋“孵”百鸟》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鸟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们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各种鸟的信息。其中,有一名学生介绍了一种叫“鹈鹕”的鸟,这种鸟体长可达两米,先老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给大家带来如此新奇的信息,这让我们都增长了见识。至于鹈鹕会不会游泳,我们可以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来解决。”课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直到鹈鹕不仅会游泳而且还是游泳高手呢。事翅膀很大,嘴下有一个皮质囊,擅长游泳和捕鱼。他介绍完毕,立即有学生反驳说,鸟一般只在空中飞翔,是不会游泳的,因此他说错了。随后,就有许多学生跟着附和。坦率地说,鹈鹕是否会游泳,我也十分怀疑。但是我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部分学生的意见就简单地否定那名学生的观点。因此,我说:“实事证明,在实施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师生之间应彼此尊重,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展开思路,各抒己见,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着、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结合学科学习,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做好相邻知识系列、相近学科的整合工作,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及文化发展紧密配合。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各种因素中,智力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查自秀曾对我国部分儿童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成果作了15年的研究,其结果也显示:学生的学习成既取决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要注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形成。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只有十分重视各学科间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相互沟通,使各学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例如,科学教师和美术教师合作,组织学生创作叶贴画,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采集识别植物叶子,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叶子的天然形状组合成巧夺天工的图案,语文教师为它写歌词,音乐教师为这幅画谱曲。综合实践课老师根据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各科联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结束语
活动课程以它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以及新兴开放、因地制宜的活动渠道,既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训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锤炼了学生的意志毅力,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养成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智慧创造潜能的开发、知识的整合、能力的迁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能
力和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的发展 ,也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实践证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