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是 什么?什么?什么和什么

如题所述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
质密度的实验中,
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
有些物质体积相同,
质量
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
进行猜想。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
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所以应让
学生大胆猜想。
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
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
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
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
另外,
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
进一步猜想:
1.
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2.
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
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
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
1.
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
为探究对象;
2.
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
3.
分别测量三种物质
的体积和质量;
4.
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
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
纳总结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
分析、
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
的结论:
1.
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也总相同;
对铁这种物质,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
2.
但是,
对水、
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
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

物理学中,
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
叫做这种物
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
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
在的问题、
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
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
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
例如对以上
的探究实验,
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
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
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
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
论,
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
单报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