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黑狗》(安东尼•斯托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书名:《丘吉尔的黑狗》

译者:邓伯宸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英国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他是英国首屈一指的精神分析学家和作家,同时也是牛津大学的研究员。他对精神领域的研究深受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影响。但他没有墨守他们的理论,而是大胆矫正,提出了他自己对精神疾病的看法。他非常喜欢研究那些大师或者天才们的精神生活,用精神分析学的工具来帮助我们来理解这些天才大师的生活。在他另一部作品《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就深入剖析了贝多芬、维特根斯坦等天才的精神生活,大胆矫正弗洛伊德等人的观点。本书则通过介绍丘吉尔、牛顿、卡夫卡等人的神经官能症,来为我们考察天才是如何练就的。

什么是神经官能症?它就是一系列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我们熟知的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等。这类精神疾病,都是来自心理或是社会影响,而不是生理上存在缺陷。患上这类疾病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常常毫无理由的焦虑,持续性的紧张,恐惧,总是在胡思乱想,还有点被害倾向。

丘吉尔除了是众所周知的英国首相,还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从政的60年里,他写出了60本书,其中的《英语民族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获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上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

他最天才不凡的成就,当然还是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与斯大林和罗斯福成为当时二战“反法西斯”的三巨头。他以其天才的直觉和非凡的毅力在二战中,将英国从战败的危机中拯救起来。

但就是这么一个天才的政治家和作家,却长期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丘吉尔曾经这样说过:“我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从此以后,黑狗,black dog,就成了英语世界中抑郁症的代名词。而本书《丘吉尔的黑狗》就是说的丘吉尔和他的抑郁症。

作者作为一个专业的精神科专家指出,成年人患上抑郁症会有一项显著的特征。就是要依赖外在的资源,才能维持内在的自尊。当然,所有人都需要外在的支持,即便是一个正常的人,如果突然失去家庭、工作或者自己的社交圈,他也会陷入一种不确定和恐惧之中。人自身的价值或多或少都有赖于外在世界的支持。

但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更脆弱。普通人在某一方面无法得到满足时,会很快调整心情,再从其他方面获得抚慰。比如,他可能在工作受到歧视,但在家庭中他受到妻子爱的抚慰,他很快就能从失望中走出。

但是,抑郁病患者就不能。只要外界有一件事出了问题,他们就可能陷入忧郁,失落,乃至对生活万念俱灰。即便有人安慰,也是于事无补。他们已经在内心深处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短期内的鼓励,根本无法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丘吉尔就是这样。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出派海军突破达达尼尔海峡,登陆土耳其,攻占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这场大胆的登陆战略失败了,协约国死伤惨重。于是,丘吉尔在次年辞去了海军部长之职。此后,他就一直陷入严重的忧郁中,常常默然无语,神情绝望。无论谁来宽慰都不起效,只是终日念叨:“我完蛋了。”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如此脆弱和自卑呢?

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认为,这种表现是根植于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的。正常的婴儿,通过被母亲拥抱哺乳,感受到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人疼爱,有人陪伴,这都会激发孩子内心中一种活泼的自我价值感。即便遇到伤心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短暂的,这个世界依旧是充满阳光和希望。

但是抑郁病患者的童年是冷漠的。他们在成长中感受不到父母的疼爱,被忽视,被冷落。他们无法激发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即便日后他成功并快乐。但还是无法让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受人喜欢的人。终其一生,他们都在追求权力,累积财富。但到最后,往往发现一切都是徒劳。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身为一个人,他们从来没有产生过自我的价值感,没有真正感觉过他被他人重视。这种失落,是再多的外部成功也无法补偿的。

丘吉尔也是如此。他的童年是被忽视的童年。由于是早产再加上是头胎,丘吉尔的母亲伦道夫夫人,对这个孩子的降世完全没有任何准备。连一套婴儿的衣裳都没有。再加上,当时的伦道夫夫人才20岁,对于美貌年轻的她来说,交际圈里的社交应酬才是生活的重心,而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爵士又热衷于政治,对丘吉尔也是不闻不问。所以,照顾丘吉尔的重任,就落在了当时的奶妈埃弗里斯特太太身上了。丘吉尔就是在这么一个被忽视的家庭中长大。

除了教养因素,丘吉尔患上抑郁症,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是遗传。在丘吉尔家族的传记中,至少有5位公爵患上精神疾病。比如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爵士就是一个躁郁症患者。他有时精神亢奋,精力无穷;有时又浑身不起劲,情绪和信心都跌落谷底。时常在躁狂和抑郁中摇摆。而丘吉尔家族的第一代公爵,马尔波罗公爵也是如此性情。心情起伏特别极端。所以,丘吉尔患上抑郁症很难说和遗传会没有关系。

丘吉尔童年被忽视的经历,让他患上抑郁症。这种抑郁也塑造了他性格的两个缺陷,分别是以自我为中心和攻击性。

丘吉尔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宇宙的中心。但类似于丘吉尔这样的人却往往认为自己是众人的中心,有一种婴孩般的自恋。

婴儿从出生一开始就是自恋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婴儿对自身存在是一种自命不凡的。虽然从初生开始,他就处于无能的状态,离开父母的照顾他基本无法独立生活。但是,正是父母这种寸步不离的保护反而给他一种错觉:自己是至高无上的。

因为他的所有需求几乎都得到了满足。他想吃东西,有人会喂;他想穿衣服,有人会给他穿。即便一时需求不被满足,也只要哭两声,父母自然乖乖奉上。但是等到长大一点,大多数的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愿望并非永远都会被满足的。婴儿时期的唯我独尊的情绪会逐渐被克制。他们开始了解,不仅仅是自己,别人也同样有需要满足的需求,而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只有和他人互动中,在满足他人的同时也满足自己。

但丘吉尔显然缺乏这样的认识。主要的原因还是父母对他的疏于照顾,他那种渴望被爱的需求,从来没有被真正满足过。他急切地想要向外界寻求这种稳定感,希望外界的变化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一旦形式稍有不对,他就会大发雷霆。所以在他的妻子的眼中,丘吉尔就是一个大号的婴儿。每时每刻需要被人照料和关注。尤其是在丘吉尔生病时,这种特征就更加明显。他需要两名看护随时照料着自己,再有两名看护在走廊上候着。连袜子都需要看护帮他穿。

丘吉尔的另一个性格缺陷就是攻击性。丘吉尔未满八岁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他在学校的表现充满了各种乖张,叛逆和攻击性。老师们对他的评价从顽皮已经上升到了顽劣。丘吉尔的这种攻击性和叛逆,在弗洛伊德看来是情感匮乏的孩子所共有的。弗洛伊德发现这类孩子们会用一种情感投射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比如那些情感匮乏的孩子虽然讨厌忽视他们的父母,但并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们仍然仰仗于父母才能生存。所以他们只能向内贬低自己,拿自己撒气。但是这种向内的贬低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向外扩散。他们在外界寻求敌人,最好是往那种无法伤害自己的人的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气。丘吉尔就是将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敌意宣泄到学校身上。

童年被忽视的经历,让他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在性格上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攻击性的缺点。但也正是这些激发了他的另一面,对建功立业的野心。

在他给母亲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在信中,他写道:“万一不能成功,结果将会很惨,那一定会让我一蹶不振,因为除了满怀的雄心壮志,我别无所恃……”。年轻人有野心是正常的,尤其是在崇拜英雄主义的西方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在青少年时期激发雄心壮志。但是,丘吉尔的这种野心却不太正常。当时的自由党议员第二代迪尔克爵士,就曾评价丘吉尔是他见过最野心勃勃之人。因为他可以为了野心,甘冒生命危险。

1899年,只有24岁的丘吉尔决定进去军队,参加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他希望在战斗中实现个人荣誉和晋升。他知道军功章是赢得认可、获得成功的最保险、最快捷的渠道,如果幸运的话,或许他还能借此声名鹊起。这种荣誉能转化为政治影响力,让他步入政坛。尽管在战场上,有生命危险,但他义无反顾。后来他在南非战场被俘,之后顺利逃狱。他回国后,这一传奇经历帮助他在国内声名鹊起,也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丘吉尔的这种野心追求在当时的贵族上层中是罕见的。因为这些贵族已经不需要靠上战场来证明自己了。他们天生就被认可,只要按部就班就能获得远大的前程。而丘吉尔这种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其实是对童年被人忽视的补偿。我们在前文说过抑郁症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要靠外界的资源来维护自尊。儿童时期被忽视,让丘吉尔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值得他人爱的人,他对自己极度缺乏认同。只有不断去追求外部的成功,才能让他摆脱不自信。

所以追求成功的过程就是一种保护方式,让他不会被抑郁症击垮;也是一种恢复手段,让他重新拥有控制感,让受伤的自我,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所以他一刻不停地追求着成功,写书、画画,进入政界。可以这么说,他取得那么多的成功,除了自身能力的确出类拔萃之外,这种渴求外部认可的冲动也是重要的因素。

但这种补偿性的野心,毕竟还是存在问题的。内心安然的人,在时代需要他的时候,可以在闪光灯下意气风发,但一旦任务完成,他也能回归家庭,平淡闲适地度过余生。

但是,这种拥有补偿性野心的人就做不到这种急流勇退。表面上,他们经常会被身边的人仰慕,并视之为超人。但是他们其实清楚自己对成功或者权利的追逐只是一种迫不得已。只要放下这些外部的成就,他们就会丧失自我价值,觉得自己已经死了。

所以不论他们取得多大的成功,都无法带来满足和平静,因为还有更大的成功等待着他们去争取。但是,他们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精力开始急剧下降,已经很难再获得年轻时的那种成功。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重新活在抑郁中。

丘吉尔就是如此,退休之后,他沉浸在浑浑噩噩当中。抑郁症的痛苦不断折磨着他的身心。他没办法阅读,往往在炉火前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忧郁到了不省人事的状态。这个永远斗争的天才,这一刻终于败给了他的“黑狗”,成为了一个糊涂的老人。

所以说,抑郁症给丘吉尔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性格上,它塑造了他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的人格缺陷。由于童年时期的那种安全感,从未被真实满足过,所以他迫切地要让外界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来获得稳定感。同时,由于对父母的敌意不能表现出来,他只能向自己发泄。但是一旦遇到那些不能伤害他的对象,他就会将这种敌意投射到他的身上。这些都是在保护自我。

但抑郁症也造就了丘吉尔的野心。他因不能自我满足,只能向外部寻求满足。不断的成功可以帮助他忘记自己是一个不重要的人。这种不自信是童年从未被爱而导致的。但这种野心是一种补偿性的,它本质并没有解决抑郁症的困扰。一旦成功不在,抑郁症还是将丘吉尔给吞噬。最终,这个战胜希特勒的男人,还是败给了自己的黑狗。

历史上对天才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天才是超人,他们有着高人一等的理智。另一派则认为,天才多少是和疯子划等号的,他们往往就是一群心理失衡的人。

先看第一种看法。天才是超人。这一观点往往认为想要成为一个卓越的人,首先就是在才能、热情和毅力等方面都表现出天赋。而文艺时代的三杰,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无疑是这三方面的佼佼者。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留下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像著名的大卫像,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的《创世纪》都是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他在雕塑、绘画、建筑上的杰出成就,以至于在他37岁,世人就称他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雕塑的才能。他13岁开始进入佛罗伦萨最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坊里当学徒。一年后,他开始学习雕塑,几天之内就完成了神话中牧神的头像。这样的才华引起了当时佛罗伦萨最有权势的人物洛伦佐·德·美第奇的赏识。这位14岁的少年开始声名鹊起,并在23岁那年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直接让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

但米开朗基罗的天才并不只是在才能,也是在于他对事业的热爱。25岁的他应羊毛协会的要求,将一块40年前被毁坏的大理石雕成一尊塑像。米开朗基罗面对着这块巨大的纯白色岩石。惊呼:“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大卫,只有一直雕刻,他才能被释放出来。”之后的四年,他一层又一层,一锤又一锤,终于把一个大卫从沉睡的石头中唤醒。这一刻,米开朗基罗用他的热情浇筑在大卫的身上,赋予了它独特的生命。

具有才能与热情的人,历史上也不少,但米开朗基罗却用他的毅力让他远超同侪。在创作完《大卫》像的七年后,他受命为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作画。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事情,因为他只能躺在脚手架上作画,这个脚手架离天花板只有不到10厘米的距离。就是在这么逼仄的空间,他整整画了四年,最终画出了《创世纪》这幅不朽巨著。现在,这幅天顶画依旧保留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膜拜。

米开朗基罗的成功再次论证了一个道理。天才就是一群在才能、热情和毅力方面都具有天赋的人。

关于天才的另一种看法,是将他们视为疯子。比如在威廉·蓝治艾克包姆的《天才、疯子与名声》一书中,就说“最有才气的人都是精神异常的。”还有无数卓有才华的诗人、作家都经历过忧郁期,甚至还有很多因此而自杀的。比如患上抑郁症的海明威,就用一杆双管猎枪自杀身亡。

但是, 作者对这两种看法都保持怀疑。首先,他反对将天才单纯地看成只是一群极度坚强的有才华者。 因为,事实上,那些患上精神官能症状的人也可能是天才,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丘吉尔。

因为对于这类人来说,创造性的活动,或是对成功的追求,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的。比如像巴尔扎克,患上抑郁症之后,就是通过不断发狂地工作,来缓解抑郁病的折磨。因为成功或者是名声,多少可以补偿他们内在的空虚,用外在的资源来充实内在的自尊。虽然这其实和吸毒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抑郁症患者吸的是功名的毒。正因为功成名就能缓解抑郁症,那本就有卓越天赋的抑郁症患者,自然会去追求成功,也就更容易被视为天才。

其次,作者也反对将天才视为疯子。因为神经官能症者并不是一群疯子。 我们之前就介绍了患上这种症状的人不是生理上存在问题,而是心理上。他们仍然具有理智,只是在打击面前特别脆弱。他们在情绪上特别不稳定,或是极度抑郁,或是极度亢奋。就是内心一直处在一种失衡的状态中。

但什么是疯子呢?他们是精神紊乱的,总是在胡言乱语。是一群没有理智的人。丧失理智的疯狂只会降低创作水平。举个例子,一个画家突然患上精神分裂,他的作品一开始会显示出一种新奇的感觉,但是由于画家自身精神的紊乱,他无法用理性去将这种新奇进行升华,只能一成不变地重复僵化的模式,作品的水准会越来越单一。

所以, 作者认为真正的天才不是疯子,而是内心存在一种失衡状态。 他和疯子可完全不一样。看着都不正常,但一个有理智,一个没理智,让这种一线之差,变成了天壤之别。

精神官能病患者虽然塑造了天才的成就,但这种追求毕竟是一种补偿性的,是为了逃离官能症折磨而被迫的。所以它有极大的弊端。 我们从丘吉尔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他为了逃避抑郁症的折磨,不断创作,不断获得外部成功。但是这种逃避,最终也没让他获得内心的安宁。到老的时候,还是败给了抑郁症。所以一旦从小处于被忽视,在不被爱的环境中长大,即便是以后不断成功了,最终还是会饱受精神折磨。

所以,在最后,我们呼吁所有的父母,不要忽视孩子们的需求,给予他们爱与陪伴。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稳定、温馨的环境中快乐长大。

首先,我们介绍了丘吉尔这位政治、文学天才。他在取得卓越的成就时,却长久地饱受抑郁症的困扰。而他之所以患上抑郁症,部分原因是从小不被人爱,让他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另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遗传。在他的家族中,就有人长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其次,本书介绍了抑郁症对丘吉尔的影响。这种神经官能症让丘吉尔养成了自我为中心和攻击性的性格缺陷,但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丘吉尔那无与伦比的野心。哪怕是面对生命危险,他都要建功立业。

最后,作者表明了对天才的观点。认为他们不是疯子。他们看似只有一线之隔,其实却天壤之别。真正的疯子是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的。是内心的失衡,才迫使那些有禀赋的人去向外部寻求成功。丘吉尔的一生,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内心平静,家庭美满,聪明的人,也能度过从容而平淡一生。很多所谓天才,是因为内心失衡,才不可抑制地投入创造,才促使他们成就了丰功伟业。但这种对外部的追求其实又是一种逃避,即便是获得再多成功,内心也不会安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