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的习俗?

如题所述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婚嫁习俗:
一、婚嫁前奏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结合全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从提亲开始,虽程序井然,却稍嫌繁琐。
托媒。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合八字。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定婚。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中将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认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

聚堂屋。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报期。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枪短枪”(猪长蹄谓之长枪,短蹄谓之短枪)。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婚嫁前奏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十年八年,至于“娃娃亲”和“指腹为婚”的则长达一二十年。

说到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不能不提及土家族较为流行的一种情形:土家族喜欢“姑表开亲、姨表开亲”,即所谓的“亲上加亲”。俗有“姑家女,伸手取”,“姨家妹,自己的”。先人们缺乏生理遗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只热衷于“亲上加亲”,却不知道近亲结婚可能带来的危害。此外,土家族人还有“兄死收嫂,弟亡收媳”的习俗。
二、婚礼进行曲

土家族人俗称结婚喜庆为“过喜会”,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婚庆过程中的“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

“陪十姊妹”在结婚喜庆的头天晚上。是夜二三更时分,“香火”上红烛高照,烟腾雾绕,堂屋正中一字排开几张大桌。桌面上整齐地陈列着若干糖食糕点、花生瓜子及新鲜水果等,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开始“陪十姊妹”。先由“支客司”(东家请的能说会道、颇通礼数且善于管理事务的人)请出若干前来参加婚庆的胆大善歌的姑娘,再由专人安排席次,席正中是娇羞可人的新娘,两旁则坐着与新娘年龄相仿、与新娘相好的姑娘,这就是所谓的“陪姑娘”。其余大小姑娘则次第坐下。“支客司”放开喉咙,抑扬顿挫,一段简单的祝词后,喝令开始。按照由东至西的顺序唱姊妹歌(即风俗歌),先是唱“开台歌”,再唱其他歌。多为赞美、劝善、言情、祝福、戏谑等内容。陪十姊妹结束时要唱“圆台歌”,如“一对凤凰飞出林,一对喜鹊随后跟,凤凰喊叫花结果,喜鹊接声果团圆,花结果,果团圆,花果团圆万万年。”传唱过程中,往往高潮迭起。一些胆大善歌、声音嘹亮的姑娘,常常彼此叫板,各领风骚,逗引得围观的亲朋佳宾齐声喝彩。新娘也往往被“逼”唱上几首,娇羞的容颜满溢出内心的喜悦。

男方的“陪十弟兄”程序基本与“陪十姊妹”相同,只是座上的成员多为少年儿郎,而歌唱的内容也小有不同,其气氛情趣与“陪十姊妹”相比,往往逊色得多。在“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的次日天明后,是迎娶吉日。一大早,男方一行数十人在“押礼先生”(娶亲队伍的总负责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来到女方家门口。男方娶亲人到,女方则鸣炮吹奏以示欢迎,但免不了“拦门礼”———女方在接收男方送来的彩礼及新娘的衣物首饰后,女方支客司与男方押礼先生即要各展才艺,言语滔滔,尽显腹中文韬礼数,倘男方礼数不周,或押礼先生论辩词穷,则会罚酒,但处罚时较真的少,往往是在欢声笑语中接受处罚,更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成分。但即便如此,押礼先生也大意不得,没准女方要较真一回。因此,男方的押礼先生多由能言善辩、有威望的人担当。

女方在款待娶亲人马及诸多亲友时,准新娘也在进行最后的妆饰。席散后,娶亲队伍即绑扎嫁妆,待绑扎就绪,在音乐与鞭炮声中,新娘由其兄或弟背至堂屋正中,告别祖宗、父母,然后背上花轿,新娘再不回头,直至婆家,花轿抬到男方大门前落下,由二位交亲婆扶新娘款款下轿。新娘在进大门时踢一脚门槛(俗称“封口”,寓意夫妇今后少口角争吵)。婚后第三天,新娘与新郎一同回到娘家,俗称“回门”。在娘家住上一夜返回,但也有当天返回的。

男方迎娶新娘在当天返回的称为“娶登门亲”,但也有因男女双方相距较远,男方迎娶队伍需在女方住上一宿第二天才回的,这就叫“娶隔夜亲”。个别地方即使双方相隔不远也有“娶隔夜亲”的。解放后,鄂西的乡村仍然有“哭嫁”、“陪十姊妹”等婚嫁礼俗遗风,只是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礼数渐淡,尤其在城镇现已基本消失,基本上都选择在婚宴酒店里举办婚礼。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彩礼”、“合八字”是糟粕,而“陪十姊妹”、“哭嫁”等习俗中所彰显出的文化精华,则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土家族以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著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蔚为大观,夺人眼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1
1、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 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军事舞等,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

2、舍巴歌

伴随摆手舞产生的摆手歌俗称“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创世史诗,由祭祀歌和伴舞歌两部分组成。摆手歌描述了人类起源,追溯了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歌颂了祖先业绩和英雄事迹,表达了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
3、山歌

歌词以二、四、五三种句式居多,有单唱、对唱、一人唱众人合等形式。从歌唱样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称“喊山歌”;“平腔”叙事,为“唱山歌”,且分类细致,采茶歌、穿号子、翻山调等曲式各异,韵律跌宕。

4、打溜子

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以其独特韵味,丰富曲牌而闻名,多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如今因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而大放异彩,广泛运用于建新房、送新兵、迎劳模、庆丰收和各种民族节庆中。

5、毛古斯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间古老的集歌、舞、话为一体的“似剧似舞”的祭神戏剧。演剧者浑身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着,扮成祖辈儿孙一家人,动作粗狂滑稽,或碎步进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摆,浑身颤动,或摇头耸肩,且自始至终伴讲语词怪诞的土话,唱土语歌。
第2个回答  2019-12-21
在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国家法定端午节的大背景下,恩施土家族地区仍然保留着过三个端午节的习俗,即农历五月初五、十五和二十五,分别叫头端午、中端午和末端午。这一习俗既存在于文献记载中,也现存于土家人的生活中。节日动机逐渐从追忆历史、纪念先人转向亲人团聚和享受饮食游乐,充满了浓郁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气息。节俗特征明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异,值得去体会和探究。茶文化是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鄂西土家族地区盛产茶叶,而且加工制作精细,历史悠久,成为土家族地区向中央王朝朝贡的驰名方物,又是土家族民间馈赠交际的上等礼品。茶叶是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家常饮料,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又有独特的饮用法。饮茶,不仅是土家族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礼仪。
第3个回答  2019-12-21
住在习俗就是吃腊肉,吃腊肠,吃狗葵花糕。
第4个回答  2019-12-21
鄂西土家族的习俗是穿着彩色的衣服,比较重视端午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