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不靠谱就说他是二百五,这个说法有何典故?

如题所述

二百五就是形容一个人头脑不清晰,愣头愣脑,据记载,这个二百五是跟齐国的一位谋臣苏秦有关

苏秦可谓是人尽皆知,而苏秦的家里最初是以农业为生,小时候他想要出人头地,就去齐国学习,拜鬼古子为老师,并学习了游说之法,几年后苏秦认为自己已经学成功了。因此,他便去追求发展,但没想到却处处碰壁,这个时候苏秦已经身无分文,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暂住,却爱尽了别人的白眼。

他的亲戚背后嘲笑他,苏秦发誓要出人头地,于是他开始专研《周书阴符》,一年后,他以为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说服当朝的皇帝,但他没想到周王根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他去了秦国与赵国,但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可是苏秦没有放弃。最后终于说服了燕王,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燕王派他去说服赵国,此时赵肃当政,赵王认为苏秦的主张可行,他后来又陆续说服了韩、魏、齐、楚国完成了大融合,达到了他的人生顶锋

苏秦再次回到老家,亲属待他的态度,让他叹息世间冷暖。后来秦国在国与国之间互相挑拨,最后合作失败,他怕被燕王降罪,就逃往齐国,在齐国时被人刺杀,他临终时,拜托齐王假意说他是细作,那刺杀他的人就是功臣了,得赏金1000两,结果出现了四个人来领赏,齐王就问:这么多人怎么分一千两呀,他们互相看看后,同时说每人二百五.......

“二百五”其实是对人的一种侮辱,现如今还是会有人说这个词,终归是对人的不尊敬,容易产生误会,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多点信任与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7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第2个回答  2019-09-22
源于战国故事。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
第3个回答  2019-09-23
二百五的典故其实就是古代人的一个玩笑话,一点点被演变成今天的嘲笑。
第4个回答  2019-09-24
就是形容这个人比较智商不够,反应能力比价差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