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检的临床活检

如题所述

是指在治疗性手术前或在其它治疗(如放疗、化疗)前所做的活检。一般是取一小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小又位于体表者常常全取病变)送病理活检,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需3-7天才能发诊断报告。其目的是明确诊断,以便临床择期采取相应的手术或其它治疗措施。这样的活检多在门诊进行,而且只取小块组织,故也称“小活检”或“门诊小材”。某些内脏器官通过内镜钳取的材料更是典型的超小活检,如通过胃镜取胃粘膜病变、纤维支气管镜取肺病变,以便确诊是否是癌,然后再行手术等治疗。
这种术前活检的优点是创伤较小,一般在门诊即可做,绝大多数都能帮助临床确诊,使临床对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有了确切的依据。其缺点是:对一些深在部位的病变难于取材;少数可造成出血或播散的病变应慎取小活检;取材不合规范或未取到病变,易造成诊断困难或漏诊;患者和临床要等待较长时间(3天以上)才能出诊断报告,对急需明确诊断者不适用。 是指在治疗性手术或探查性手术进行当中所做的活检,一般在20-30分钟内完成定性诊断,以便指导手术如何进行。应用最多的是快速冷冻制片技术,用不经固定的新鲜标本,快速冷冻至零下18℃以下,进行切片、HE染色进行观察诊断。所以也称“术中冷冻”、“快速冷冻”或“冰冻切片”,有时也可使用快速石蜡切片技术或细胞学检查技术。
术中活检的目的是:
①确定病变性质,以便决定手术方案。如对一个性质不明的病变,在手术台上取病变送检,等20-30分钟,如冷冻切片诊断为炎性或良性肿瘤,则手术范围很小即可;如为恶性,则立即做扩大切除的根治术。
②了解病变,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扩散情况,如浸润的范围、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手术切除的边缘组织有否瘤细胞等,以决定手术范围。
③确定所取标本是否含有预定的组织器官或病变,如要切除甲状旁腺,但在术野中分辨不清,即可通过冷冻活检帮助确认。
术中活检的最大优点就是在手术进行当中,即能对性质不明的病变予以确诊,使临床能立即确定手术治疗方案,避免再第二次进行治疗性手术。可毕其功于一役,患者免受二次手术,医护人员可省去再一次手术的劳顿。其次,起到了为外科医生安上了上百倍放大镜作用,能知道病变侵犯多深,多远,切缘有无瘤细胞等。
其缺点是,快速冷冻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
①不是所有的活检材料都适于做快速冷冻检查,仅适用于体表器官(如乳腺、甲状腺)或内部器官手术探查,并需弄清良、恶性时才应用。而对一些病变复杂的疾病和需要辨认细胞微细结构的肿瘤(如淋巴瘤)等均不适用。②受取材等限制,常有假阴性(漏诊)。
③由于制片、染色时间短,切片厚,组织细胞结构不如普通石蜡切片清晰,又要在几分钟之内完成观察、分析并做出诊断,没有更多时间思考,更没有查找文献的时间,故诊断难度大,常需有丰富经验的病理医师。
④由于上述原因,且其准确率仅在90%左右,未能确诊率和假阴性率高,假阳性率也可发生。所以,快速冷冻活检仅是一种应急的初步的定性诊断,在此之后,还需把冷冻活检材料再做普通石蜡切片进行病理检查,才算最后的诊断。如有术中冷冻漏诊、误诊,再行二次手术或其它补救措施。 是指对治疗性手术切除的病变及相关的组织、器官进行较全面的病理学检查。与术前活检不同的是切除送检的常是全部病变并可伴有受累的或需扩大切除的组织器官,以及所属的淋巴结等(如对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故各病变及送检标本均需按规范多处取材,常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在做病理诊断时,不单确定病名、疾病性质,还要尽量给予分类、指出侵犯程度、有无播散、手术切缘有无病变等,需3-7天才能发出诊断报告。由于这种检查多为在病房住院进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故也常称“大活检”或“病房大材”。
术后活检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性质、类型、严重程度、切除是否彻底、有无播散,以判定术前或术中诊断是否正确、手术治疗是否彻底、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以及预后取向等。
术后活检的优点是检查全面细致,诊断更可靠,可进一步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其局限性是对于不适于手术治疗的或手术中发现已不能切除的疾病不能进行全面诊断。尽管有相关规范,全面检查取材,但由于有主、客观局限性,也有1%左右的漏、误诊率。 (1)月经前1周、月经期最好不做,以防出血。
(2)术前应预先检查白带,确诊没有阴道炎,方可进行活检。
(3)取活检的部位可能会出血,因此做完检查后1~2周内不要性交、阴道灌洗或坐浴。阴道出血多时,应到医院检查治疗。
(4)有阴道镜设备的,可在阴道镜下取活检,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