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4-17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房四宝中最具收藏价值。据考证,我国最早的砚始于秦汉。唐朝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端砚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水一带。肇庆在古时名为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素有“发墨不损毫”、“天寒不结冰”的特质,关于这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结了冰,惟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后来他考中了进士,端砚也由此而名扬天下。

端砚的使用始于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以其上乘的石质成名于中唐。经过宋、元发展时期后,又经历了明清成熟期和清末的衰落期,以及1949年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不同时期的端砚特点各有不同。端砚形制在唐宋时期较为简单、古朴,注重实用。明代端砚的欣赏价值趋于强化,花式品种不断增多。而清代的端砚形制已是集雕刻、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于一身的文房珍品,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端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10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运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因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制砚传统,2004年9月,肇庆市被授予“中国砚都”荣誉称号,这让端砚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机遇。目前肇庆的端砚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00多家,端砚作坊近400户,端砚的主要市场也从国外转到国内。

现代雕砚名家在继承古代雕刻艺术的基础上,更多的以肇庆本地名胜风景、传说及特产为题材,大胆创新,其艺术创作更是向大型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产生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的优秀作品。端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端砚

1、端砚定义:

端砚,是采用广东省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2、端砚石特点:

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3、端砚石的分类:

端砚石分紫端、绿端、白端三种,其中紫端石为富铝、钾、铁的硅酸盐类岩石。绿端石和白端石为富钙、镁的碳酸盐类岩石。紫端石和绿端石形成于同一个泥盆纪。白端石形成于比紫端石晚7000万年石炭纪。

紫端石的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类的水白云母以及由水白云母变质的绢云母。还有少量的铁矿物、高岭石和石英碎屑。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其次为磁铁矿、菱铁矿、绿泥石及褐铁矿等。砚石中含微量的白云母碎片、长石碎屑、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等。

绿端石主要由白云石组成,次为水白云母、石英碎屑、磁铁矿、方解石等矿物。

白端石就是白色的端砚,产于肇庆七星岩,地质图上为壶天灰岩。白端石属碳酸盐岩,为准同生泥晶——粉晶白云岩。岩石呈白色或浅灰白色,主要矿物成分,白云石98%,方解石等。

端砚石眼是生长在砚石中,形状似动物眼晴的球状石核。原型为绿色豆粒沉积作用形成,地质学称豆粒构造,中心一粒为铁矿物,外壳包裹不含磁铁矿和赤铁矿等铁矿物的绿色粘土。颜色晕圈于砚石形成的最后阶段因中心铁矿物氧化,铁质扩散浸染作用形成的。眼的基本特征是球状,由球体和核部的瞳子,边缘的眼皮三部分组成。端砚上的自然球形点,其外形、大小等均与鸟、猫、鸡等的眼很相似,古人将它称为石眼。长期来,人们在赞扬端砚石质的时候,对端砚上的石眼也大加赞赏。端砚上的石眼,硬度稍大,有碍于磨墨,但

4、砚坑分布及主要砚坑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一是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冚罗蕉、绿端。二是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红石、青石)、有冻岩。三是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西至东,连绵30公里,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绿端等。四是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连绵约30公里,这里有丰富的砚石资源,砚坑众多,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五是开采于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禁止开采。

5、端砚简史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1、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多为箕形,还有八棱形、长方形的、方形等。

2、宋代的端砚实用和欣赏两者并重,形制比唐代丰富。据宋代叶樾《端溪砚谱》记述有50种之多。宋砚除了重视石质及石品花纹,亦重视雕刻。

3、元代端砚上承唐宋遗风,粗放而有大气,但发展缓慢,没什么创新。

4、明代端砚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远远超过前代,砚形、砚式趋向多样化,题材广泛。明代端溪名坑砚石的开采比较齐全,不少优质老坑(水岩)砚石被开采出来。在雕刻方面非常讲究,以浅刀雕刻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配合,明代端溪砚多在砚底、砚侧镌诗、刻铭、题款。

5、清代初期端砚也和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端砚砚材的种类、砚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新的突破。制砚工艺精致、刻工纤巧,甚至连配木盒装潢也都十分讲究,有的砚盒镶嵌美玉、象牙,或金线银线。嘉庆、道光之后,端溪砚石的开采已逐渐减少,端砚更多地由实用而成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书斋)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6、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端砚发展基本停顿,只有个别作坊以雕刻端砚免强维生。

7、1949年后,在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岩与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开采,直接促进了端砚生产的繁荣,端砚创作进入了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端砚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现代的端砚题材十分丰富,山水、人物、花鸟样样都有,政治题材、历史事件、民风民俗各领风骚,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也都在端砚上争奇斗艳。现代的端砚更强调收藏价值,讲求名家之作,砚形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以天然砚、随形砚较为流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