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4000字

如题所述

  信与非信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自衿为仁义之国的中原诸侯互相争伐,而一直被诸侯国鄙视的蛮夷之地——秦国,却在一次次战火洗礼中逐渐变强,最终称霸天下。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提到过,“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九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秦国之所以变大变强,我认为在于秦国统治者于战局纷乱时,能够把握“信与非信”的尺度。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材料二: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材料一,商鞅对民的法治思想是“取信于民,兼具公平”,在秦国,因为军功而受赏的士兵享有极高的荣誉,而那些无功而富的人地位却不是很高,甚至不被允许在家里穿奢华的衣服。项羽曾经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那些富人虽有家财,但如果没有军功,连炫耀于人的资格都没有,政策如此,民风也以尚勇为能,因此才能炼造出一支虎狼之师。荀子在与赵孝成王谈论到秦国军队时,提到“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之以庆赏,鳅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意思大致为秦国以严苛法术统驭人民,人民只有通过战功,通过砍下敌军的头颅,才能加官进爵,因此诸侯军忌惮与秦兵交锋。当年长平之战,赵国派大军抵御秦兵的入侵,结果赵军碰到秦兵,一触即溃,最后被坑杀的达40多万,惨烈程度超过南京大屠杀。从而可以看出,秦王对国家实行的法制,是以严苛的法律相伴,使其威信发挥到极致,使秦兵如《秦风·无衣》里面表述的,军队能够同仇敌忾,以杀敌立功为渴望,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材料二中,商鞅率秦军攻打魏国时,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御,因为商鞅与公子卬是旧交,于是写信给他,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结盟而罢兵,公子卬轻信于商鞅的建议,亲自参与会盟,结果被秦兵扣留,最终导致魏军大败。在实际战役中,尤其是针对敌对势力,所谓“兵不厌诈”,往往不会讲究诚信,而片面拘泥于道义,可能会错失战争时机,最终使战局发生根本性的扭转。如宋襄公,当初宋国在他统治下,国力强盛,而齐桓公之后,齐国威信下降,宋襄公打算成就一番霸业,于是宋楚间发生一场大战。当楚军渡河时,将领建议趁机发动攻势,宋襄公认为这种做法不仁义,予以拒绝,最后宋军大败,2000多年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道,“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同样,楚汉争霸时,韩信带兵攻打成安君陈馀的军队,李左斗曾建议派奇兵截断韩信的粮道,从而不战而胜。而成安君空称道义,称道“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最终赵军大败,自己也被韩信所杀。  秦国成功权衡了“信与非信”,最终灭六国而霸于诸侯。这种模式也得到传承,像现今的国际关系,两个国家倘若是贸易伙伴,则彼此信守承诺,将促进外贸发展,最终赢得双赢,若两个国家对峙,尤其是敌对时,有时放出些虚假消息,成功迷惑对方,或许会为自己赢得先机。同样在一家公司里,对职工能以“信”,使员工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则公司气氛也能极大活跃。而面对竞争企业,一些营销类的策略就得依靠放烟雾弹,让对方无法获取有价值信息,这样才更有利于占得市场。  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词中提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王朝兴盛,百姓过着困苦的生活,到王朝衰弱,各割据力量相争,百姓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按鲁迅的说法,是进入了“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战国时期,硝烟四起,战争频发,民生凋敝,天下人争当奴隶而不得时,却有两位大忽悠,用三寸不烂之舌,且辅以天花乱坠的辞藻,游说诸侯国,使纵横大行其道,从而影响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纵横,包括合纵和连横,简单而言,合纵是指弱小势力间相互联合,进攻强大势力,如近代史范围内,各殖民地频频爆发的起义,多是以合纵为策略的。连横指强大势力联合一些弱小势力,壮大声势,从而攻打另一些弱小势力,蚕食天下。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在先秦时期,谈到纵横,不得不提苏秦和张仪。之前称苏秦与张仪是两大忽悠,是因为他们出使诸侯国时,往往为其政治目的,加入些夸张、不符合实际的言论,比如苏秦夸耀齐国强大,用了“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来形容,夸耀韩国士兵强大时,则说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使几位诸侯王飘飘然,最后苏秦挂六国相印,显耀一时。张仪的忽悠技巧明显高于苏秦,而且用计更为阴险,如当时六国采用苏秦合纵之术,欲共同进退时,张仪则巧设计谋,使六国联盟最后分崩离析:先是,秦惠王派犀首(公孙衍)诱使齐国与魏国攻打赵国,引起六国间矛盾,之后张仪派兵攻下魏国蒲阳,然后又把蒲阳城还给魏国,魏割十五县给秦,六国此时已是首鼠两端,按着,为破坏齐楚联盟,张仪出使楚国,答应楚王若与齐国断绝来往,就把商於六百里地献给楚王。因为张仪忽悠水平实在高,楚王听了满心欢喜,与齐国断交,之后看秦国貌似没有献土地的动静,以为自己做的还不够过分,又派勇士到齐国骂齐王,齐王听说了后,十分恼怒,与秦国建立和好,这时张仪出来见楚国使者,让楚王去接收商於六里的土地,六百里变六里,楚王自然大怒,派兵与秦国大战,结果大败而归。自此之后,张仪效法苏秦,游说诸侯国,最终使连横之术代替合纵之术,为秦国赢取天下奠定了基础。张仪之后,范睢又继承合纵的精髓,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秦国又依其计谋,最后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秦朝之后,纵横之术并未消沉,当国家进入割据状态时,其往往能大行其道。如汉朝时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汉景帝先平定了吴楚联军,最终瓦解整股反叛势力。晋朝时爆发“八王之乱”,各割据势力相互联合,攻打,导致西晋灭亡。明王朝时,朱棣利用朱允炆削藩之机,起兵靖难,用纵横之术孤立中央政权,最终赢取了天下。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资治通鉴》一书中,第一个“义”的例子,就属“豫让吞炭”。三家分晋,衍生出魏、赵、韩三国,而赵国国君赵襄子有种特殊的嗜好,他喜欢把晋国亡国之君——智伯的头骨作为酒器,而智伯的家臣豫让打算为智伯报仇,躲在赵国宫殿厕所里,想借机杀死赵襄子,不料,他低估了赵襄子的特异功能。赵襄子刚要上厕所,就闻到厕所里有股杀气,派人查找,结果搜出了豫让,之后把他放了,认为他是“义士”。豫让不死心,用漆涂在身上,把皮肤弄得腐烂,并且为了改变声音,又吞炭使声音沙哑,然后躲在桥下,想在赵襄子经过时刺杀他。结果赵襄子又一次发挥其特异功能,派人去桥下搜捕,抓到后便把他杀了。像后世一直为人歌颂的《赵氏孤儿》,关羽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亦是此类型。  那么什么是“义”呢?孟子在上面文章中谈到“义”字,内涵模糊,从表面意思看,似乎可以把“义”理解为一种道德与信仰, 根源于人的本性。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乞人,他虽身无长物,但却拥有尊严,即使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而《礼记》中有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尊贤为大”意指君礼贤下士,那么“宜”字,按训诂学家的分析,是表示合宜之意,从这里又可以得出,义又是一种符合社会全体利益的道德,可以称其为高尚的集体主义,所以孔子才会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认为君子总是劝大家遵循社会的道义,而小人则是劝大家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即可认为,“义”是源于人的本心,但又为社会所尊崇,符合社会全体利益的所在。可能有人会认为,文中称“不吃嗟来之食”而饿死的人为义,难道是符合社会利益么?实际上,如果你了解到儒家思想中的“礼”,就可以清楚,这实际上是儒家在约束人的行为,不为私欲,却为遵循礼的规范。试想,如果人人都为满足自我欲望,争名逐利,甚至为私利放弃自尊与道德,那这社会一定会变得混乱不堪。同理,谈论到豫让这行为,之所以称其为“义”,是因为在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动荡社会中,他仍以忠君为信仰,符合“君为臣纲”思想。而若臣下都以此律己,那社会就安定得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