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比起来,到底高明在哪?

如题所述

说到宗教,就不得不提中国的五大“合法宗教”,它们分别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拥有数量最多的信徒,增长速度最快的却是基督(新)教。不过,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看来,基督教的教义太肤浅,不如道教、佛教高明,这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读过《道德经》和《庄子》,但道家和道教明显不是一回事。至于佛教,佛学可以说是非常深奥的,称之为一门哲学,一点也不为过。基督教从一开始,就自我定位为“全人类的宗教”,因此,与犹太教相比,基督教的《新约》为传教而写,刻意简化了神学理论和宗教戒律。

与佛教相比,犹太教的深奥程度,丝毫不输前者。所以基督教的改良,仅仅是为了达成传教目的,而进行的主动简化。有的人说,凡是不能被本族人信仰的宗教,都是值得怀疑的。从这一点来看,基督教和佛教,我们都应该用一种批判性眼光来审视。知乎网友反感基督教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的基督徒都很穷。

根据数据,佛教的基本盘在城市,而基督教的基本盘在农村。在中国,70%的基督徒出身农村。与美国的情况类似,美国的基督徒,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城市以无神论者为主流,也包括犹太教、摩门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这就导致,在经济领域,中国基督徒处于相对劣势(除了温州人)。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基督教的“清规戒律”太少。以美国基督教为例,在各种宗教中,基督教称得上是平均收入最低的。因为基督教不重视行为,更重视信仰。犹太人要遵守613条律法,保守的基督徒只用遵守摩西十诫,很多甚至连摩西十诫都不遵守。律法可以提高自控力,这是获取事业成功的源泉。

在清教徒时代,清教徒曾经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财富,但清教徒只是基督徒中的“一小撮人”。中国的佛教徒不能吃肉,也不能纵欲,这使得它们拥有更好的自律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4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

教和佛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由张陵(也叫张道陵)正式创立于东汉未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在东汉明帝永平10年,佛教盛行与历代的统治者有关,南朝梁武帝萧衍、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武则天、朱元璋、顺治等等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而政府为了政权的 统治。才会那么扶持佛教道教才是真正的天道无为,一切皆自然。顺应天命!

第一:两者的思想是不同的,道教清静无为。 

第二:而且道教的东西很玄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越是玄的东西越是很少人去理解,很难理解。

第二:历朝历代对佛道的态度也是有所影响的。

第四:两宗教有相同的,但是也有本质的区别。

第五:道教在文革时受到影响,而且中国道协比中国佛协成立的时间也晚了三年。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之一 希望能明白。

“宁素日虽提倡仙学,却不一定崇拜老庄,因老庄亦难免有引人趋向消极之流弊耳。”

陈撄宁赞成《扬善刊》刊登上海钱心君的《仙佛判决书》并曰:“钱君是根据三民主义判决的,孔子最重民生,孟子最重民权,况且儒家出於道家,道家始於黄帝,黄帝就是中华民族之代表者。”《仙佛判决书》简要内容如下:“一、仙道是爱国的,佛法是亡国的;二、仙道是强种保种的,佛法是弱种灭种的;三、仙道是有抵抗精神的,佛法是一切不抵抗的;四、仙道是积极的,佛法是消极的;

五、仙道是土产国货,佛法是外来洋货;六、仙道是科学的,佛法是迷信的;七、仙道是建设的,佛法是破坏的;八、仙道是乐观的,佛法是悲观的;九、仙道是要实证的,佛法是尚空谈的;十、仙道是男女平等的,佛法是重男轻女的;十一、仙道是阴阳互根的,佛法是孤阴寡阳的;十二、仙道是性命双修的,佛法是不知有命的;十三、仙道是要肉体长存服务社会的,佛法是要肉体速灭抛弃社会的;十四、仙道是合乎人情的,佛法是不近人情的;十五、仙道是唯生的,佛法是唯死的。

第2个回答  2021-01-23

道家 思想在时空上更有超越性。东周的档案应该也有西周的部分,整个跨度可能超过500年。在500年里, 很多当时被奉为真理的事情被唾弃,许多被不耻的东西变得倍加推崇,是是非非不断颠覆,真真假假越 来越神秘莫测。但是,似乎总是有那么一种人总能够劫后余生,总能笑到最后,这些人身上有着相似的 东西,比如功成身退,比如清心寡欲,比如与人为善。于是道家以最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总结出了 一套个人在乱世生存的法则。这套法则的时空跨度更大,所以它对一时一世的富贵繁华并不那么在意, 它在意的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生命是一个剥离了人属性的存在,它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花草鱼虫,也可以是神仙鬼怪。道家这两个视角一个是俯视,一个是仰视。比如,《庄子》写 过一个故事,说两个蜗牛触角上有两个国家,连年征战,死人无数。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 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这就是太阳或者月亮看人类的视角,当把视角切换,人间的战争就变得滑稽且可笑。类似的还有竹林七 贤里的刘伶,他喝醉了酒就脱光了衣服,然后对屋子里的人说,这屋子就是我的衣服,你们怎么钻到我 衣服里来了。 这种太阳或者月亮,或者宇宙的视角,有一种剥离感,它把人们从普通的凡俗中剥离出来,让你去思考 那些你以外无比重要的东西,放到更长更大的时空中是否还那么重要。

《道德经》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就是普通人,得到了害怕失去,所以又有了新的忧虑,失去了遗憾不已,忧虑不断。也即是无论得到 还是失去都充满了忧怖。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把人生的意义跟得失挂钩,好像人一旦失去了一些东西 活着就毫无意义。因此这也算是一个标准用以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的道家学派的人,也即是能够宠辱不惊,便是一个道家 人了。

佛家和道家都有宇宙视角,如果说二者的区别的话,那么在道家人看来,宇宙也许有一天会毁灭,但宇 宙不会完全归于虚无,总会留下些什么东西继续影响更加宏大和久远的东西。一切都相似,但一切都不 同。 而佛家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循环往复。世间从来就没有新东西,都是跟过去一样的。只要看得 更多,更广,就发现,一切都不过是重复,所以,在重复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早就 进行了千次,万次。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因为无法开慧眼,看不到自己已经徒劳地做了无数次一模一样 的事情。

因为对宇宙的理解不一样,所以 佛家求静,道家求动,佛家认为一切都是轮回,道家认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佛家是以静求静,而道 家是以动求静。“道”字本身就是走之旁,跟“逍遥”一样,都是不断运动的。所以道家希望个体能够 跟外部同步运作,当身心都与外部同步,看起来就像是静止一样,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道家所说 的“逍遥”。

佛家则否认了外部运动变化的意义,认为寂灭是永恒的,所以让自己脱离外部的运动和干 扰就能够达到“永恒”。 在对待死亡这件事上,道家的人认为,死就死了,我的生命必定有意义,哪怕我又丑,又挫,又失败, 身患残疾,我的生命也有它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特殊意义。这个意义一代人未必知道,但它肯定存 在,在某个时刻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道”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一个对“道”毫无意义的事务。 所谓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需刻意去做,心无所待,潇洒随性即可。 而佛家则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业力。业力消掉了,就不会再有生命。活 着就要消掉业力,然后防止产生新的业力,如此就能够涅槃,到达永恒的寂灭。

第3个回答  2021-01-24

道家跟其他各家思想最大的不同是视角!

儒家的视角是一个贵族男子看社会,看世界。贵族男子要懂社交礼仪,要口出雅言,要有贵族基本的技 能(六艺)。当然孔子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从现象看到了本质,也即是贵族想要让自己过得好,就必须 要“仁”。所以儒家其实讨论的是统治贵族要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外交,自我提高的问题。

法家的视角是一个君主看社会,法家跟儒家不同,从一开始他落脚的地方就是君主。它要求君永远把权 力放在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从贵族,平民,敌国攫取权力。法家指向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至高权 力,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法”。“法”并非法律,而是一种奖惩机制,用奖惩来取代礼乐, 用奖惩来贯彻君主的意志,这就是法家。

墨家的视角是一个匠人看社会,墨子本身是一个工匠,在匠人眼里,社会如同一台巨大的机器,机器的 运作需要各个部件相互合作,所以要兼爱非攻;对于机器优先要考虑的是其性能,其次才是它是否好 看,所以那些礼乐丧葬在天下大乱人命都不能保全的时候都应该从简。机器运作的好坏是由其部件的尺 寸,机械设计决定,因此不存在什么天命鬼神,但是需要尚贤,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兵家的视角是一个将军看社会,国家要强盛就要吞并敌国,占有更多资源。所以要把国家变成一个军事 机构,做到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国民。还要上下一心,在攻伐的时候能够同心同德,消灭对手取得胜 利。

纵横家的视角是一个说客看社会,社会需要平衡,纵横家的作用就是维系整个世界的一种平衡。利用人 有私欲的弱点,让各个国家都处在一种平衡中,这样纵横家就可以从中谋利。

然后就是重点,道家,道家的视角是什么呢?首先道家是一个国家档案管理员创立的。所以他看到了许 多机密档案,看到的盛衰悲欢特别多。于是用道家思想把他所看到的所有东西总结起来。许多不能说的 机密,许多不能谈论的事情,都蕴含在道家的思想里。

道家思想比其他各家思想高明的地方在于,道家 思想在时空上更有超越性。东周的档案应该也有西周的部分,整个跨度可能超过500年。在500年里, 很多当时被奉为真理的事情被唾弃,许多被不耻的东西变得倍加推崇,是是非非不断颠覆,真真假假越 来越神秘莫测。但是,似乎总是有那么一种人总能够劫后余生,总能笑到最后,这些人身上有着相似的 东西,比如功成身退,比如清心寡欲,比如与人为善。于是道家以最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总结出了 一套个人在乱世生存的法则。

这套法则的时空跨度更大,所以它对一时一世的富贵繁华并不那么在意, 它在意的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当探索永恒不变的道理时,道家的视角其实有两个,第一个是用太阳或者 月亮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和国家。当用这种视角的时候,道家与其他诸子百家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时间 和空间的超越性。

第二个视角是用生命的视角来看世界,生命是一个剥离了人属性的存在,它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花草鱼虫,也可以是神仙鬼怪。道家这两个视角一个是俯视,一个是仰视。比如,《庄子》写 过一个故事,说两个蜗牛触角上有两个国家,连年征战,死人无数。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 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这就是太阳或者月亮看人类的视角,当把视角切换,人间的战争就变得滑稽且可笑。类似的还有竹林七 贤里的刘伶,他喝醉了酒就脱光了衣服,然后对屋子里的人说,这屋子就是我的衣服,你们怎么钻到我 衣服里来了。 这种太阳或者月亮,或者宇宙的视角,有一种剥离感,它把人们从普通的凡俗中剥离出来,让你去思考 那些你以外无比重要的东西,放到更长更大的时空中是否还那么重要。

道家另一个视角是从生命本身来看世界,生命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它本身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这个意 义却不见得是生命个体认知的那样。比如男人好色,在某个男人看来,他存在的意义也许是跟更多的女 人发生关系,但从生命本身来看,这个男人的这种属性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类可以繁衍,也即是说繁 衍才是生命的意义,而好色只是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所以,道家不会去问活着有什么意义,活着自然 有意义,这个意义也许我们不知道,但不必纠结,它的意义必然有。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 己,我们自认为重要的那些意义如果它们损害了我们的生命力,那么这些所谓的意义必然是出了问题。 社会应该让人更好的活着,让生命更加蓬勃而非相反。如果相反,那么社会就出了问题,不用着急也不 用跟它死磕,它会慢慢调整回来,当然你要尽可能活到那一天。

综上所述,道家其实看得更远,看得更大。比如《道德经》里那句: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你看马克思所谓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或者说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在这句话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 就是人类社会就是会要穷鬼来供养富豪,就是会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但这种人之道是无法长久的, 只有天之道才会长久,天之道就是平均,就是富豪的钱补穷鬼。那么天之道和人之道发生冲突的时候, 会发生什么?谁会胜利?当然是天之道,无论是中国的治乱循环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其实都 是“天之道”对“人之道”的修正。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皇亲贵胄,士族大 家,而今又谁还有昔日的风光? 很多人骂贫富分化,骂为富不仁,其实在道家人眼里,没什么好骂的,因为天之道会修正它,也许要十 年二十年也许要一百年两百年,也许要一千年两千年,但是没有谁能真的躲得过。 属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 谁能逃得了? 因此在天地视角下,有的人发达了,有的人衰败了,有的家族兴起了,有的家族破败了,有的文明繁荣 了,有的文明消亡了,都跟日升日落,月缺月圆一样。

每一天都不同,每一个月都不同,每一年都不 同,但不变的是盛衰与盈缺。知道了这些,就好比适应了昼夜轮换,四季更常的普通人一样,不会因为 太阳西落就痛哭流涕,不会因为春去秋来就心生悲喜,因为世上的事就是如此。 因为道家这种天地的视角和生命的视角,它自带一种从容的光环。

所有道家人士,总是会比其他人活得 更淡定一些,从容一些,当然也更长久一些。但与之相对应,道家学派的人也都有点儿对现实社会提不起劲儿来,尤其是对政治,道德和一切暂时性的社会规则,道家学派的人骨子里是反对甚至是厌恶 的。这也造成了道家学派的人会有一定的抽离感,他们可能是很温和,容易相处的人,但是你看不到他 们特别激昂的时候,更不会为了什么主义,什么理想而献身。人间的荣誉和宠辱在他们眼中其实都是猫 头鹰捉到的死老鼠,不过是“人之道”当中短暂且自以为是的意义。

《道德经》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就是普通人,得到了害怕失去,所以又有了新的忧虑,失去了遗憾不已,忧虑不断。也即是无论得到 还是失去都充满了忧怖。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把人生的意义跟得失挂钩,好像人一旦失去了一些东西 活着就毫无意义。因此这也算是一个标准用以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的道家学派的人,也即是能够宠辱不惊,便是一个道家 人了。

有朋友像让我谈一下佛家, 佛家和道家都有宇宙视角,如果说二者的区别的话,那么在道家人看来,宇宙也许有一天会毁灭,但宇 宙不会完全归于虚无,总会留下些什么东西继续影响更加宏大和久远的东西。一切都相似,但一切都不 同。 而佛家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循环往复。世间从来就没有新东西,都是跟过去一样的。只要看得 更多,更广,就发现,一切都不过是重复,所以,在重复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早就 进行了千次,万次。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因为无法开慧眼,看不到自己已经徒劳地做了无数次一模一样 的事情。

因为对宇宙的理解不一样,所以 佛家求静,道家求动,佛家认为一切都是轮回,道家认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佛家是以静求静,而道 家是以动求静。“道”字本身就是走之旁,跟“逍遥”一样,都是不断运动的。所以道家希望个体能够 跟外部同步运作,当身心都与外部同步,看起来就像是静止一样,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道家所说 的“逍遥”。佛家则否认了外部运动变化的意义,认为寂灭是永恒的,所以让自己脱离外部的运动和干 扰就能够达到“永恒”。 

在对待死亡这件事上,道家的人认为,死就死了,我的生命必定有意义,哪怕我又丑,又挫,又失败, 身患残疾,我的生命也有它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特殊意义。这个意义一代人未必知道,但它肯定存 在,在某个时刻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道”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一个对“道”毫无意义的事务。 所谓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需刻意去做,心无所待,潇洒随性即可。 而佛家则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业力。业力消掉了,就不会再有生命。活 着就要消掉业力,然后防止产生新的业力,如此就能够涅槃,到达永恒的寂灭。




第4个回答  2022-02-23
如果以当下的结果来论英雄,会给我们一个感觉,道教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了。道教就我的理解,因为有三年帮助建造道观的经验,与道长经常沟通,归纳一下,有如下几个原因:
1、道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导致。道教强调“清净无为”的精神,使得道教修士孤身自傲,不理俗事,也没有“振兴道教”的号召与责任感,使得传教人士稀少;
2、道教的指导思想决定了道教的组织性不强,也导致了道教的凝聚力不强,缺乏好的组织和好的团队,即使是千年道教传承的地方(如武当山、龙虎山等),也是稀稀拉拉的,不成气候。
3、道教缺乏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不仅仅是道法精深,还要号召力强,“圈粉”魅力大;细数佛教界,人才济济,而道教则寥寥无几,令人扼腕叹息。
4、道教纪律性不强,要求不严,对于假道士或打着道教旗帜坑蒙拐骗的现象听之认之,且律己不严,譬如全真教不像全真教,正一教已和江湖骗子无疑。佛教则强调“以戒为师”,屡有高僧现世,尽管假和尚也不少,但佛教始终保持并维护了它的合法地位;
5、道教中坚力量不够,也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占领阵地。截止于2014年,全国道观仅8000多座,道士5万余人;同比之下,佛教寺院35000多座,僧人40余万。
6、与政府配合不够,反而沦为被企业、旅游机构等团体绑架的“人质”,甚至出现“职业道士”垄断道观的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