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广东高考卷历史

2006广东高考卷历史第二十八题答案

标准答案:
28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他规定,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

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19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国家都采用了这个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认真实行,也只 不过提供一些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

————据保尔。芒图:〈十八世界产业革命〉

[材料二]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 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考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以致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控制住’。”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哪些信息?(不得摘抄原文)(5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原因。(3分)
(3) 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4分)

答案:
(1):卫生状况差;传染病流行;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学徒和童工受教育机会少;失业情况严重。
(2):工业革命在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劳资矛盾加剧,失业情况严重等;工人阶级不断抗争;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相应措施。
(3):1.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英国政府进行更多的社会改革和福利立法来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
2.英国政府出台各项法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工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未得到实际保障,其他社会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7
2006年高考四川卷文综试题第39题是一道跨学科综合的试题,其中第(4)、(5)问是关于历史学科的试题(本文只分析这两个小问),该两问围绕本大题的主题“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进行设问。应该说,试题考查的内容是中学历史的主干知识,也是考生十分熟知的内容。但是,该试题另辟蹊径,颇富新意,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立意新远。试题为了彰显走科技创新的强国之路的主旨,首先从显性和隐性角度考查热点。试题有关自主创新的内容从正面考查了热点,2006年1月9日至11日,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为了落实会议精神,国务院还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试题还利用考查英国与美国不同时期走上强国之路的内容,隐含考查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的现实意义。试题选择了英国在1624年颁布了专利法(当时称“垄断法”) 的材料,这个内容隐性考查了我国当前为了推动科技发展,以及信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而积极打击盗版,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热点。其次从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来考查有关科技发展的原因,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抛弃了共和制比君主立宪制先进的陈旧观点。而且,材料二中事件所反映的时段有发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这个时段的英国政治还相对民主,它有利于英国科技的发展。这样,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和突变性的社会变迁两个角度来认识英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从中不难看出其定势发展的持续一贯性。这就采纳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适度社会震荡后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史学新观点(并非只有经过激烈的革命动荡才有利于社会发展)。虽然试题只选取了有关政治方面原因的部分材料,但命题者隐含的史学理解还是可以窥见的。

二、选材独特。材料二选择的三则材料,分别从专利法、成立皇家学会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角度来组织内容,三个角度很有代表性,专利法材料是从法制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材料是对教材的延伸,它与教材没有直接联系,有利于考查考生运用隐性知识,从有关法制内容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成立皇家学会和“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的材料是从组织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但这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利用诸如拿破仑一世改革中“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相关背景知识来迁移性认识问题;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材料内容就比较明显地来源于教材,有利于考查考生直接利用教材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中第一处材料是从史量方面提供了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教材没有介绍的内容;第二处材料有与教材关系密切的新机器发明的内容(属于自主创新),也有教材没有介绍的如“泰罗制”生产管理方法的新内容。

本题进一步彰显了几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那就是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题的材料来源更加丰富,材料内容角度更加多样,材料内容与教材的关联度层次性更加突出,有利于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有利于试题具有区分度。

能力突出。试题在设问上颇具匠心,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问首先考查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有效地提出信息,并进行分析与整合;然后,命题者利用“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影响”的设问,自然地告诉了考生本试题只涉及政治原因,有效地揭示了三则材料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对信息进行理性认识和信息意义的提升,并进行合理的发挥,有利于体现考生思维的个性和潜力,试题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第(5)问首先是考查考生再认再现材料有关知识的能力,问题简单,接着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需要考生分别从两处材料找到变化的一个原因和两个原因,在寻找信息的出处上具有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来比较论证问题。整个试题的能力层次明显,问题难易搭配合理,从能力的考查来看,试题呈现出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十分注重对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和文科的一般能力的综合考查,考查考生知识建构过程,试题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

无独有偶,2006年高考广东卷历史试题第28题在反映热点上,有材料二的《济贫法》关注弱势群体的内容。在材料的出处上,有从法律的角度提供材料;有依托教材(选学)中英国进行议会改革的相关内容,选择了英国议会颁布的一系列法律的相关内容。在能力的考查上,有提取材料信息的试题,如第(1)问;有考查分析能力的,如第(2)问中的分析原因;有考查评价能力的,如第(3)问。

两道试题无论从考查热点、选择组织材料和能力考查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命题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考的命题走向,它与近年来的全国高考试题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值得广大师生在备考中借鉴。

参考资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7期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