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著的特点各有什么,《红楼梦》的创新,表现在哪里?

如题所述

四大名著这个说法,是近代才流行的。如今“四大名著”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人们耳熟能详,四大名著就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
第一、《三国演义》
关于《三国演义》,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真假三国”,就像对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的好奇一样,人们天生就执着于寻找真相,所以真假三国是《三国演义》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三国演义发生的时间,一共就九十年,这九十年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十分之短暂的,然而就是这短暂的一段时间,中原大地发生了最为剧烈的变化。即使是一个资深的战地记者穿越回三国古战场,他的报道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烽火楼望的信息媒介,传达不了太多军情,即使快马加鞭,信息也会半途部分流失。
对于九十年三国的风云疾患,人们将信任寄托于一个不资深的非战地记者——陈寿。
陈寿所编的《三国志》,是人们认为的”真三国“,相对而言,《三国演义》就沦为了“假三国”
然而,真三国也有假,另一部史书《晋书》就警告我们,对于陈寿不可全信,《晋书》中说道,陈寿的父亲曾经受到诸葛亮的刑罚,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诋毁了诸葛亮,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处分过陈寿,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讽刺诸葛瞻。
《晋书》和《三国志》,你信哪个?还是两个都不信?还是如《红楼梦》中的曹雪芹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回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本身,罗贯中不仅仅是个小说家,他还是个戏剧家,按照如今的名头,是个编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故事,很大部分是整理于民间,罗贯中已经尽己所能的酌量取舍了,经量让民间流传多年的故事,接近与史书记载。
《三国演义》中,也不乏罗贯中个人的主观色彩,融合着当时世人的集体思考。例如尊蜀贬魏,推崇刘备,诋毁曹操,是书中一个主要的线索,这得归咎罗贯中所处的时代。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感受到的是蒙古鞑子的残暴专横,民族被压迫的苦楚。所以,刘备的出现,就强调汉室宗亲,曹操的出现,就强调狼子野心,书中的角色,或贬或仰也就因此展开了。
人的性格是多面的,而《三国演义》终究是演义,每个角色都突出了特定的性格属性。
第二、《水浒传》
《水浒传》的脉络结构很有特点,是比较类似人物传记的存在,齐聚梁山泊是最终的目的,梁山好汉聚齐了又散是最终结果,达到了目的,推进了结果,整部小说也就完结了。
一个又一个的好汉浮出纸面,介绍了他们的来龙去脉,讲完了他们为何要上梁山,整部小说已经用了进乎九十个章节了。
例如武松打虎的故事,很多小说中的情节也是来自民间故事。《水浒传》描写的是宋朝,其实是借古讽今,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就藏在了各个好汉的人生经历之中。
第三、《西游记》
如果说《水浒传》是人物传记,那么《西游记》则是公路电影,西游记的故事结构,至今让然被沿用着:“一群正派人物,聚集在一起,争某一样东西,争夺到了就能消灭反派。”,这个套路被用于各大影视作品中,基本上是屡试不爽的。
西游记的故事,掺杂了两个原型,一个是《大唐西域记》、一个是《罗摩衍那》。故事的结构主要是《罗摩衍那》,《罗摩衍那》记载:罗摩的妻子悉多被罗波那劫走,罗摩前往营救妻子,途中经历了很多磨难,其中就路过了一个猴子王国,罗摩帮助猴王哈奴曼夺回猴子王国王位,哈奴曼帮助罗摩寻找悉多。
这个故事,到了吴承恩手中,结合当时明朝的信仰,则参杂了儒释道三教,找的不是悉多,而是真经。
第四、《红楼梦》
相比与前面三部,《红楼梦》无疑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红楼梦》的创作,没有丝毫的可参照物,是一个人的完全原创,不去管什么历史原型,不去理什么坊间故事,就写生动细腻的个人爱情,就写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怎么生活就怎么写。更为厉害的是,《红楼梦》的作者,将方言“京话儿”融入写作,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那股浓浓的“京味儿”,仅仅从写作语言上,《红楼梦》的创新,无异于白话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