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选官制度明清科举取士制度

如题所述

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取士为核心,历经唐、宋、明、清数朝发展与变革。科举制度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院试、乡试和会试、复试、殿试,以及一次朝考。


院试是科举的第一级考试,明清学子在成为生员(秀才)之前,需通过县试和府试。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而院试则由学正主持。通过院试的童生(儒生)可获得生员资格,分为附生、增生和廪生。秀才根据成绩可升至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等不同名目,清代则有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贡生需通过乡试获取举人资格才能参加会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南京、北京和省城。举人资格由生员或贡生获得,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第二至第五名分别称经魁和亚魁。考中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即使未考取进士也具备做官资格。


会试在乡试次年举行,由礼部负责,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明清初未设复试,但自康熙年间起,贡士需经过复试,分为一、二、三等。殿试由皇帝主持,明太祖洪武年间始定于奉天殿,清代乾隆年间定于四月,殿试后有朝考,决定庶吉士和官职任命。


除了科举,清代还设有制科,如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以选拔特殊才能或品德出众的人才。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体现了其社会选拔制度的严谨与规范。


扩展资料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为了  选官制度[1]维护国家的统治,明清时期的统治者都采取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有能力的官员。明朝采取科举与荐举的方式来选拔官员;清王朝公元1644年建立之后,采纳范文程的建议,实行科举考试。[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